古诗行路难日记:长路漫浩浩
晨起有感
清晨推窗,雾气氤氲,远山如黛。忽然想起李白的《行路难》,其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之句,竟与此刻心境暗合。人生之路,何其相似?每欲前行,必有阻碍横生,如冰塞川,如雪满山。然而太白终究是太白,能在困境中唱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这等气魄,今人几人能有?
午时漫步
午后独行山径,碎石硌脚,荆棘牵衣。忽然明白“行路难”三字所含的千钧重量。这“难”,不仅是物理上的艰难,更是心理上的困顿。李白当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那种彷徨无措,想必古今皆同。山路崎岖处,忽见一老农荷锄而上,步履稳健,如履平地。问其诀窍,笑答:“走多了,便不觉得难了。”此言简单,却深得“行路”三昧。
暮色沉思
夕阳西下,将人影拉得修长。重读《行路难》,注意到那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原来李白也懂得以退为进,懂得在困境中给自己留一方心灵憩园。这或许就是应对“行路难”的智慧:既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也要有迂回曲折的耐心。今日方悟,所谓“难”,不在路,而在心。心若觉得难,则步步维艰;心若通达,则万水千山只等闲。
夜读有感
灯下再品《行路难》,注意到最后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不是虚言安慰,而是基于对规律的深刻认知。自然有冰塞川、雪满山之时,也必有长风破浪之日。这种辩证思维,正是李白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日记至此,忽觉心胸开阔许多。明日之路或许依旧艰难,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正如太白所言:“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路难行,便换种方式行,终究是要向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