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古诗苔全文日记:青痕石上语

《古诗苔全文》日记:青痕石上语

一、晨光乍破时

清晨微雨初歇,推窗见院中老墙青苔斑驳如水墨拓印,忽然忆起袁枚那首《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二十字如露珠坠入心湖,漾开层层涟漪。青石板缝间苔痕深翠欲滴,恍若千年诗魂栖居于此,静待有缘人俯身倾听。

二、苔辞典故寻踪

重读《苔》诗注本方知,袁枚作此诗时已年近七旬。乾隆年间这位性灵派诗人,以苔藓喻世间微渺而坚韧的生命。诗中“白日不到处”暗指科举失意者、市井隐逸人,而“学牡丹开”则是士人“穷则独善其身”的风骨写照。苔藓在《礼记》中被称为“澣衣”,《淮南子》谓其“无根而活”,历代文人皆以之寄寓孤高情怀。

三、青苔三重境

(一)物理之苔

午后持放大镜观察墙角苔丛,竟见微型生态系统:鳞叶藓呈莲座状排列,葫芦藲顶着金黄油伞般的孢蒴,真藓群落如繁星密布。苔类虽无维管束却能涵养水土,《本草纲目》载其可疗烫伤,云南民间更以苔藓染布得青碧色。此乃“青春恰自来”的自然奇迹。

(二)诗学之苔

刘禹锡“苔痕上阶绿”显隐逸之趣,王维“空翠湿人衣”抒禅意之境,而袁枚独辟蹊径赋予苔花人格意志。清代画僧朱耷常绘顽石苔点,墨色氤氲间自有无声惊雷。苔在东方美学中从来不是配角,而是静默存在的哲思载体。

(三)生命之苔

走访城西古寺时,见百年石经幢底座完全被苔衣包裹,僧人说此苔每逢阴雨便泛荧光。忽然彻悟:苔藓五亿年前首开陆地殖民史,历经冰河期仍绵延不绝。现代科学发现苔藓基因含抗逆因子,能在火星模拟环境中存活——这岂非“也学牡丹开”的宇宙级注解?

四、苔韵今世回响

黄昏遇社区园艺师培植屋顶苔藓,云其可降温节电、净化雾霾。想起日本枯山水以苔造境,瑞典有苔藓纺织研究所,冰岛更视苔原为民族魂魄。袁枚绝想不到,他笔下的苔花竟预言了生态文明的未来。手机收到山区支教学生照片:孩子们在苔痕斑驳的教室墙前朗诵《苔》,眼中光芒胜似牡丹。

五、夜录小札

今日最大收获是明白:伟大从来与体积无关。苔藓覆盖地球陆地面积约4%,却鲜有人驻足凝视;《苔》诗仅四句,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如米粒微光。然其穿透三百年时空,至今仍在照亮无数平凡生命。夜风拂过窗台苔盆,恍惚听见袁枚笑叹:“莫嫌苔花小,心开即乾坤。”遂研墨录诗于青笺,夹入日记权作书签。

古诗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翻译赏析

古诗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翻译赏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出自文言文《陋室铭》,其古诗原 文如下: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 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

古诗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诗中的“苔”是指___▲___类植物...

第一句"苔痕上阶绿"描述台阶阴湿处长出的绿色植物,符合苔藓植物的典型特征:①生长在阴湿陆地环境(台阶)②无真正的根茎叶分化("痕"体现低矮形态)。第二句"春来江水绿如蓝"描述春季水体颜色变化,这是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形成的"水华"现象,因为藻类具有:①水生特性②含叶绿素等光合色素(使水体呈现绿色)③春季...

【题文】古诗“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的“苔”是指苔藓植物,由此可 ...

【题文】古诗“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的“苔”是指苔藓植物,由此可以判断,这段台阶一定处于__(填“背阴潮湿”或“向阳干燥”)而且空气质量___(填“好”或“坏”)的环境中。答案:【答案】背阴潮湿好 解析:【解析】【分析】苔藓植物无根,只有假根,有了茎、叶的分化,生活在阴湿处。【详解】苔...

说说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二字的表...

解析:此题考查古诗名句中字词的表现力赏析。答案:“上〞:长上〔长到〕, 苔痕本来为静态,写成了动态;“入〞:映入,草色本来为静态,化静为动;“上〞“入〞二字运用拟人,富有情态,描绘出陋室自然环境的美.此题要求分析"上""入"二字的动态表现力。解题需分三步:1.字义解析:"上"指苔痕蔓延至台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