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花秋月·秋日小记
十月二十日 晴
晨起推窗,凉风倏然灌入袖中,才惊觉时节已深。院中那棵老桂树不知何时缀满了金粟,幽香暗渡,竟将整个书房都浸得甜腻了。忽然记起古人总爱将“古诗花秋月”并提,原以为不过是文人积习,今日细味,方知其中大有深意。
所谓“古诗”,是镌刻在时光里的金石声;“花”是天地寄给人间的锦书;“秋”是万物最庄重的告别式;“月”则是永悬不坠的冰魄魂。四者相逢,便酿成四季中最醇厚的一盏酒。
一、花事未阑
午后携卷至西园,木芙蓉正开得恣肆。此花朝白暮赤,人称“醉芙蓉”,倒像要把春夏错过的颜色一口气泼洒干净。小径深处偶见残菊,瓣缘已蜷起焦边,却仍倔强地抱着枝头。忽悟东坡“菊残犹有傲霜枝”之句,岂止写形,分明是摄魂了。秋花不比春芳娇憨,却自带一段凛然气度,好比褪了华裳的侠士,素面朝天反见风骨。
二、月华初醒
日暮时坐在青石上看云,西山衔了半枚落日,霞光如鎏金的溪水漫过屋檐。待到暮色彻底沉净,月轮从东墙浮起,竟像被秋水洗过一夜似的,清亮得教人屏息。想起《菜根谭》说“风花之潇洒,雪月之空清”,此刻月光泼在石阶上,简直能听见叮咚作响。这秋月最妙处在疏淡——不似春月缠绵,夏月喧闹,冬月肃杀,只管澄澈澈地照着,便照见了千年来的捣衣声、登楼咏、离人泪。
李白举杯邀的是它,杜甫倚杖看的是它,纳兰性德“辛苦最怜天上月”叹的也是它。同一轮明月,竟能同时照进杜工部的破茅屋与杨玉环的华清池,这莫非就是秋月慈悲?
三、秋声入卷
夜读时总伴有虫声,先是蟋蟀在墙根试琴,继而寒蝉在树梢续弦。风吹书页沙沙作响,竟与窗外竹篁声混作一片。放翁诗云“虫声依草际,月色满池边”,真真是秋夜实录。这些声音揉碎了洒在陶渊明的酒壶里,又从李后主的玉笙中溢出来,听得人胸腔里仿佛有冰裂纹渐渐绽开。
合书熄灯时,月光正爬到诗集中“今夜月明人尽望”那一行。忽然懂得王仲初为何要秋思落谁家——秋本就是无主的珍宝,杜牧拾得红叶,张继拾得钟声,我今夜拾得一窗月光,明朝又要被谁拾去呢?
记至此处,墨迹似也染上桂香。且学古人折枝藏卷,待寒冬围炉时,再拆开这枚“古诗花秋月”封缄的请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