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社日见闻
一、春社时节的邀约
晨光熹微时,窗外已有鸟雀啁啾,仿佛在催促我赴一场与春日的约会。书案上放着一封雅致的请柬,墨迹犹带清香:“值此仲春,恰逢社日,特邀诸君于西郊杏林畔以诗会友,共祭春神,重温古风。”落款是城南古诗社。这般邀约,在如今快节奏的都市里,显得格外珍贵,宛如从时光缝隙里漏出的一缕古时清风。
我素爱诗词,却从未亲身经历过传统社日的氛围。记忆中,社日总是停留在陆游“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诗句里,或是王驾“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画卷中。那是一种遥远而温暖的想象——土地崇拜与诗歌交融的仪式,农人欢庆与文人雅集并存的盛景。而今,竟有机会亲眼见证、亲身参与,怎能不叫人满怀期待?
二、古礼今承的仪式
抵达西郊杏林时,已是晌午时分。但见数十株杏花开得正盛,粉白相间,如云似霞。林间空地上,早已布置妥当:一方简易木台权作祭坛,上面摆放着五谷、酒醴和时鲜果蔬;四五位身着汉服的同袍正在调试琴瑟,笙箫管弦之声断续可闻;二三十位诗友散坐四周,或低声交谈,或静默观花,个个面带怡然之色。
仪式开始,主祭人——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先生——缓步登台,朗声诵读祭文。其文骈俪典雅,既颂春神之功,又祈年谷丰登,更愿诗脉长存。随后,众人齐向东方行礼,献酒于地,完成古礼中最核心的“报功”环节。虽不及古时官府祭祀的隆重,却自有一番庄严肃穆在空气中流动。礼毕,老先生解释道:“社日祭神,非为迷信,实乃对自然的敬畏,对土地的感恩,对文化的传承。”这番话,引得众人频频颔首。
三、诗酒唱和的雅趣
祭祀既毕,便是纵情诗酒的时光。众人移步至杏林深处的草亭,那里已备好简餐浊酒。食虽不精,酒虽不醇,然其意不在饕餮,而在情致。依古礼,社日当分胙肉、饮社酒,今日以素代荤,以茶代酒,取其意而略其形,倒也别致。
酒过三巡,诗兴渐浓。主持人提议以“社日”为题,或吟古人佳句,或赋自家新篇。先是一位清瘦少年起身吟诵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之句,声情并茂;继而一位中年女士即兴口占一绝:“杏花烟雨社公辰,祭罢春神祭诗神。莫道古风今日杳,汉衣唐韵一时新。”赢得满堂喝彩。
轮到我时,我念了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老盆初熟杜茅柴,携向田头祭社来”之句,并分享了幼时读此诗时对社日的向往。言罢,竟有些哽咽——只因忽然明白,我们今日所为,正是让尘封于古籍中的文字重新获得生命。
四、归途中的沉思
夕阳西下时,诗会方散。归途中,但见陌上野花星星点点,远处村落炊烟袅袅。忽然想起王驾那句“桑柘影斜春社散”,千年时光仿佛在这一刻重叠。古今虽异,人情相通,我们对自然的感恩、对文化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从未改变。
今日古诗社日之会,不仅是一场风雅集社,更是一次文化寻根。在这个被电子屏幕包围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时刻:走出斗室,亲近自然;暂别喧嚣,品味传统;以诗为媒,连接古今。社日终会散场,但那份诗意与温情,必将长存心间,滋养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愿明年春社,再聚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