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汉乐府长歌行》读后感日记
二零二三年十月十五日 晴
今日重读《古诗汉乐府长歌行》,那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像一枚楔子钉入时空的缝隙,让我在书桌前怔忡良久。青翠园中葵的朝露凝晞,竟映照出当代人与千年前隔空对话的奇妙镜像。
一、朝露与加速度时代
诗中"朝露待日晞"的意象,在智能手机闹铃此起彼伏的清晨获得新的诠释。我们享受着科技延长的寿命,却陷入更急促的时间焦虑。数据显示现代人平均每6分钟查看一次手机,这种碎片化的时间消耗,恰似诗中散逸的朝露,在无所察觉中消逝于数字世界的"日晞"。
二、江河东流的现代隐喻
"百川到海"的单向流动,在全球化时代呈现出双重性。物理时空的距离被压缩,但精神世界的归途却愈发迷茫。社交媒体上永不停歇的信息洪流,恰似东逝的江河,裹挟着我们不断向前却失去回望的能力。诗人发出的"何时复西归"之问,竟成为对数字时代精神返乡的终极叩问。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这句诗意外道破现代人的年龄焦虑。当"35岁危机"成为社会议题,我们方才醒悟:自然节律从未因科技进步而改变,生命的秋天依然会准时叩门。
三、少壮努力的当代解构
"少壮不努力"的训诫,在过度竞争的时代需要重新审视。当内卷成为常态,"努力"的边界变得模糊。诗中强调的或许不是无休止的奔波,而是如园中葵般顺应天时的生长节奏——在适当的季节做恰当的事,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黄昏时分合上书卷,窗外华灯初上。电子时钟的数字不断跳动,但《长歌行》的智慧提醒我们:真正的时间管理不是与秒针赛跑,而是如晧月般澄明自知。千年前的诗人用四十字勾勒的时空观,比任何现代时间管理课程都更接近本质——生命不是要填满的容器,而是待点燃的火焰。
今日之读,让我在算法推送的洪流中抓住了一根芦苇。那些闪耀在汉乐府中的智慧星光,依然能照亮现代人寻找意义的征途。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它永远静候在那里,等待某个瞬间与灵魂共振,完成跨越千年的能量传递。
...长歌行汉乐府民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
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A. “朝露待日晞”的“晞”可理解为“晒干”;“焜黄华叶衰”的“衰”可理解为“衰败”。B.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