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古诗杜鹃中的暮春感怀

古诗杜鹃中的暮春感怀

四月廿三日记

晨起推窗,忽闻远处啼鸣声声,恍若"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之景。檐角残雨犹滴,恍如杜工部《杜鹃》诗中所言"口血达微诚"的赤诚泣露。院中芍药半残,碧草漫阶,正是古诗里"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的时节。

杜鹃声里的时空交错

午后携卷至后山,但见满山杜宇染血。忽然懂得古人何以将杜鹃花与杜鹃鸟相映成趣——原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千古禅意。坐在青石上细读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中"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之句,忽觉千年前的声响穿透时空,与此刻山间的啼鸣叠合成奇妙的二重奏。

山涧畔的杜鹃花比城中更见野趣,深红浅朱泼洒在翠微间,恰似李白《宣城见杜鹃花》中"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的时空穿越。一簇深红的花瓣落在书页间,竟与《全唐诗》中"杜鹃花开春已阑,归向陵阳钓鱼晚"的意境浑然相合。

暮色中的诗思翩跹

暮色渐合时,山下灯火次第亮起。忽然想起古人所言"杜鹃啼血"的典故,《十三州志》载杜宇化鸟后"春则啼苦",这苦啼声中究竟藏着多少未竟的抱负?现代人总说杜鹃啼声似"不如归去",而杜甫却听出"其身甚可怜"的悲悯,白居易更听出"耳冷心惭自悄然"的共情。

归途见农人荷锄而归,忽然顿悟古诗中布谷催耕的深意。杜鹃啼鸣原非只是文人伤春悲秋的寄托,更是大地上的生命节律。宋人项安世所谓"杜鹃劝耕归"的实用精神,与李商隐"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浪漫情怀,原本就是一体两面。

灯下重读的感悟

夜阑人静时重翻《杜诗详注》,忽在"古时杜宇称望帝,魂作杜鹃何微细"句旁驻足。想起日间所见所闻,方知古诗中的杜鹃从来不只是物象,更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情感载体。从屈原《离骚》"恐鹈鴃之先鸣"的焦虑,到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孤寂,这小小的鸟儿承载着中华文明太多的情感密码。

临睡前推窗再听,杜鹃声已歇,唯见星河在天。忽然懂得古人为何将杜鹃声与乡愁相连——那啼鸣声中不仅有"归去"的召唤,更有对生命轮回的深刻认知。正如范仲淹《子规》所云:"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这"归"既是空间上的回乡,更是精神上的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