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无题》的雨夜独思
一个寻常雨夜的思绪漫游
窗外,雨声淅沥,连绵不绝,仿佛天地间只剩这一种声音。我独坐灯下,案头摊开的正是那卷泛黄的《李商隐诗集》,目光久久停留在那首千古绝唱——《无题》上。“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短短十四个字,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荡开层层叠叠的涟漪,将我卷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情感漩涡。
这雨,下得正是时候。它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也模糊了玻璃窗上的倒影,让房间成为一个独立的、适合沉思的茧。李义山的诗句,素来以隐晦曲折、深情绵邈著称,这首《无题》更是如此。它没有确指的对象,没有具体的叙事,却凝聚了人类最普遍、最深沉的几种情感:相聚的欢欣、离别的苦涩、时间的无情、期待的灼热以及至死不渝的执着。它像一口深井,看似水面平静,实则深不可测,每个人都能从中窥见自己的倒影。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诗,几乎成了某种精神图腾。今夜读来,感触尤深。那春蚕吐丝,直至生命终点,是何等的专注与奉献;那蜡烛燃烧,滴落烛泪,又是何等的牺牲与壮烈。这哪里只是写爱情?这分明是在书写一切需要耗尽心血去坚持的事业、理想与热爱。我想起白日里工作的困顿,有时深感疲惫,几乎想要放弃,此刻却被这千年前的诗句重新注入了力量。它是一种极致状态的描绘,提醒着我:真正的价值,往往诞生于近乎偏执的坚持之中。那“丝”与“泪”,是痛苦的产物,却也是生命最华美的结晶。
雨势渐大,敲打屋檐的声音变得更加密集。我的思绪也随之飘得更远。李商隐将他的情感,他的抱负,他的失意,全部包裹在这些美丽而哀婉的意象之中,避开了直白的倾诉,却达到了更震撼人心的效果。这种表达方式,何尝不是一种智慧?我们总习惯于喋喋不休地诉说,急于得到外界的理解与认同,却忘了语言有时是如此的苍白无力,甚至是一种损耗。而隐喻与象征,如同为情感穿上了一件朦胧的外衣,既保护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又赋予其更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更长久的生命力。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这是对时间最敏感的觉察,也是对孤独最深切的体认。清晨对镜梳妆,忧虑的是容颜随岁月更改;深夜独自吟诗,感受到的是月光的清寒。这是一种内外交织的孤寂感。时间在外部催老了容颜,而孤独则在内部冷却了心境。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在每一个匆匆忙忙的清晨,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总会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怅惘悄然袭来,无关具体的悲伤,只是一种对生命流逝、对自身存在的微妙感知。李商隐捕捉到了它,并用最美的语言将其凝固,让千年后的我,在这个雨夜,与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诗的最后,是“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即便希望渺茫如蓬莱仙山般遥远,却仍要托付青鸟去殷勤探看。这是一种在绝望中生生不息的希望,是悲剧底色上的一抹暖光。它告诉我,无论现实多么“无力”,无论前路如何“多艰”,人的精神总可以有所期待,有所寄托,有所行动。
雨声渐歇,夜已深沉。合上书页,心中的波澜却未能完全平息。一首《无题》,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古人的情思,也映出了今人的心境。它没有给出任何答案,却提供了无尽的思考与慰藉。感谢这个雨夜,感谢这首无题的诗,让我在繁忙浮躁的日常之外,得以沉静下来,与自己进行一场深刻而真诚的对话。这或许就是古典文学永恒的魅力所在——它跨越时空,永远能与每一个孤独而寻求理解的灵魂,轻声唱和。
九年级上册课后古诗
9.《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内容: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注释:丝:双关“思”;青鸟:传信仙鸟。赏析:“春蚕蜡炬”喻深情至死,写爱情与思念之苦,缠绵动人。作者:李商隐(唐),字义山,无题诗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