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已亥岁之秋日感怀日记
己亥年九月廿三 晴
晨起推窗,凉风拂面,忽忆曹松《己亥岁》中“泽国江山入战图”之句。今岁恰逢农历己亥年,虽非诗中唐末乱世,然时值秋深,木叶摇落,别有一番苍茫意味萦绕心头。
一、诗境与现实的交错
午后漫步至城郊湖畔,见芦花似雪,野渡无人。恍然觉此景与杜牧“五陵无树起秋风”的寂寥暗合。手机新闻里正推送着国际战事消息,蓦然惊觉“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悲悯,穿越千年仍振聋发聩。今日世界虽无唐末大规模战乱,但局部冲突仍如暗火灼烧着人类文明。
二、古今时空的对话
傍晚翻阅《全唐诗》,注意到曹松此诗作于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年),正值黄巢起义烽火连天之时。而公元2019年公历虽非己亥,农历却恰逢轮回之期。这种时空交错感令人恍惚——原来历史的车轮碾过一千一百四十个春秋,依然在相似的轨道上留下辙痕。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诗中神鬼皆愁的惨烈,与今日某些地区民众的困顿处境,竟形成微妙呼应。
三、和平年代的反思
夜间观星时思索:我们这代人生于承平之世,读“己亥岁”这般血泪凝成的诗篇,更像隔着一层博物馆的玻璃观看文物。但诗中蕴含的对生命的敬畏、对和平的渴望,应当化作审视现实的镜鉴。今日重读此诗,非为怀古而怀古,乃是要在盛世警钟长鸣。
最后以砚中残墨记之:烽火诗痕刻己亥,秋窗读史夜微寒。人间终盼干戈止,莫教遗篇带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