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峰游记:攀登文字之巅的朝圣日记
戊戌年腊月初三 霜凝墨砚时
晨光初破晓时,我站在古诗峰脚下仰望。这座被历代文人墨客誉为"文字昆仑"的山峰,在凛冬的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轴悬于天地间的青绿山水长卷。石阶上凝结的霜华恰似宣纸上的墨韵,每步踏碎冰晶的脆响,都像是平仄相间的韵律在脚下生成。
一、山径寻诗痕
沿着唐代李太白曾经醉卧的松径前行,岩壁间镌刻的诗词如星斗般散落。指尖抚过北宋米芾题写的"云横秦岭"四字,风化的石刻在晨光中泛起金石之光。半山亭柱上陆游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已与青苔共生,而明代徐霞客考察地理的丈量标记,竟与清代学者考据的诗韵平仄图奇妙重合。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字层叠在这座山上,使整座山峰成为立体的中华诗库。
二、绝顶见真意
正午登顶时,云海恰如宣纸铺展天地间。忽悟古诗峰之"古",非时间之古而是永恒之古;诗峰之"诗",非文字之诗而是天地之诗。见群峰如隶书笔法遒劲,流云似草书气象万千,松涛若词牌长短相间。当年杜甫望岳而叹"造化钟神秀",此刻方知天地本就是巨幅诗卷,历代文人不过是以笔墨临摹造化之功。
坐在 summit 的观诗台上,取出随身携带的《唐诗三百首》。忽觉书中文字与眼前山水产生奇妙共振——王维的"清泉石上流"正与山涧相应,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恰合松涛韵律。这才明白古诗峰真正的奥秘:它不仅是贮存古诗的宝库,更是激发新诗的灵泉。每个登山者都能在此找到属于自己的诗句,因为天地本就是最伟大的诗篇。
三、归途得句
下山时在饮墨泉浣笔,取山泉研墨,于观云亭得句三首:"千载诗魂聚此峰,石镌墨沁韵无穷。登临莫叹知音少,自有青山唱和同。"泉声锵然,似在击节称赏。忽见崖壁有新刻小字:"诗心自古通天地,何必拘泥平仄间。"落款竟是当代某位诗人,顿觉古诗峰的生命仍在延续。
暮色中回望峰顶,见星河初现如银笺撒玉屑,整座山峰在夕照中化作巨笔模样。终于懂得所谓"古诗峰",实则是中华文脉的脊梁,它让每个攀登者都成为延续诗脉的传人。归途中山风拂面,仿佛听见历代诗人的吟唱穿越时空,在这条永恒的诗路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