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古朗月行》的月夜遐思
一、初见月光
深夜独坐窗前,偶然翻开李白的《古诗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童趣跃然纸上。窗外月色正浓,银辉洒落书案,恍惚间仿佛穿越千年,与诗仙共赏这轮明月。墨香与月光交织,竟分不清是诗映亮了月,还是月照亮了诗。
二、诗中寻月
细细品读"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奇思妙想,不禁莞尔。古人眼中的月亮总是充满神话色彩,而今夜的月格外澄澈,像被诗句擦拭过一般。阳台上的绿植在月光中投下斑驳影子,恰似"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的写意画卷。
月光三叠
第一叠是诗中的月,晶莹如琉璃;第二叠是眼前的月,温润似羊脂;第三叠是心间的月,皎洁若初雪。三重叠影间,突然明白"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的孤寂——原来千年月光从未改变,变的只是赏月人的心境。
三、月下随想
合上书卷,任月光流淌在掌心。现代都市的霓虹终究掩不住这亘古的清辉,就像再忙碌的生活也遮不住诗意的萌发。忽然想学古人铺纸研墨,却最终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轮见证过李白挥毫的明月,此刻正温柔地笼罩着我的窗棂。"
后记:深夜重读《古诗古朗月行》,方知经典之所以不朽,在于它总能唤醒我们内心最原始的感动。那些关于明月的比喻,不仅是童真的想象,更是人类对宇宙永恒的浪漫叩问。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呼作白玉盘"的天真,需要"飞在青云端"的遐想。
夜更深了,月亮悄悄西移。关灯躺下时,忽然想起诗中最后那句"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千年后的今夜,我们不再为月蚀惶恐,却有了新的忧愁。但至少,这共享的月光永远是我们心灵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