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敕勒歌》草原行思日记
七月十五日 晴 呼伦贝尔草原
今日终于抵达向往已久的敕勒川故地——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站在广袤无垠的绿野上,那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古老诗句忽然有了生命。湛蓝的天空果真像一顶巨大的圆顶帐篷,将整片草原温柔地笼罩其中,天地交界处弧线分明,让人顿觉宇宙之浩瀚与自身之渺小。
风吹草浪见牛羊
午后微风拂过,草丛如碧波荡漾,层层叠叠向远方推进。当真应了那句“风吹草低见牛羊”——草丛俯仰之间,果然显露出成群的黑白花奶牛和绵羊,它们悠闲地啃食着青草,偶尔发出满足的哞叫。牧羊人骑着马儿缓缓而行,手中长鞭轻扬,与千年壁画中的形象何其相似。此刻方才明白,这首北朝民歌为何能穿越千五百余年时光,依然鲜活如初。
《敕勒歌》仅二十七个字,却勾勒出整个游牧民族的精神图景。“天苍苍,野茫茫”的苍茫气象,“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活图卷,不仅是对自然的礼赞,更是对生命的讴歌。站在这里,突然理解为何鲜卑族要将这首民歌代代相传——在逐水草而居的迁徙中,天空和草原就是他们永恒的家园。
古今交融的时空对话
夕阳西下时,我登上一处缓坡极目远眺。现代的风力发电机组在天边缓缓旋转,与传统的蒙古包形成奇妙的呼应。古今文明在这片草原上和谐共存,就像那首古老的民歌,历经南北朝的战乱、唐宋的传唱、元明的演变,至今仍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流淌。
夜幕降临时,当地牧民邀请我进入蒙古包做客。喝着醇香的奶茶,听长者用蒙语吟唱《敕勒歌》,虽然不能完全听懂词句,但那苍凉悠远的旋律直击心灵。主人告诉我,这首歌不只是教科书上的古诗,更是他们民族记忆的载体,是游牧文明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宣言。
文化传承的当代启示
今日之行,让我对《敕勒歌》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是“古诗”,更是活着的文化传统。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这首歌启示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当如敕勒人那样,怀着敬畏之心仰望苍穹,以谦卑之态依存大地。当现代人困于钢筋水泥的丛林时,这首古老民歌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见另一种可能的生活图景。
夜色已深,星空璀璨如钻。在这敕勒川的星空下,我仿佛听见了穿越千年的牧歌依然在风中回荡,看见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如何通过一首歌谣得以永恒。这将是我此生最难忘的文化体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