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古诗出塞

《古诗出塞》中的边塞情怀

日记一则:重读《出塞》有感

今日重读王昌龄的《出塞》,那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如一道闪电,瞬间将我拉回千年前的边塞。窗外暮色渐沉,我却仿佛看见烽火台上的狼烟,听见战马嘶鸣与金戈交击之声。

一、文字里的铁血与柔情

“万里长征人未还”七个字,在泛黄的书页上洇开成血色的河流。我忽然想起去年在甘肃博物馆看到的汉代戍卒家书,那些刻在木简上的牵挂,与诗中“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迈竟如此矛盾又统一。诗人用最克制的笔触,将铁甲下的柔软心事缝进历史的针脚。

“但使龙城飞将在”——这句穿越时空的呼唤,让我在空调房里打了个寒颤。现代人很难想象,那些守着玉门关的将士,是如何在羌笛声里数着归期的。他们的乡愁,都化作敦煌壁画上褪色的朱砂。

二、当代的“出塞”隐喻

合上书页时,地铁正好从窗外高架驶过。我突然意识到,这座城市里挤早高峰的年轻人,何尝不是在进行另一种“出塞”?我们带着简历铸就的铠甲,在写字楼的关隘间冲锋陷阵。只是我们的“匈奴”,变成了KPI和房贷。

深夜加班时,办公楼亮着的格子间,多像古代营帐里的灯火。客户群里突然弹出的消息提示,与当年烽火台的警报竟有几分神似。而视频通话里父母的脸,便是我们的“长安一片月”。

三、月光照古今

站在阳台上点烟时,发现今晚的月亮格外像诗中那轮。两千年的月光平等地洒在快递小哥的电动车和我的咖啡杯上,让人想起《出塞》最后那句“人依远戍须看火”。或许每个时代都需要守夜人,只是我们守望的东西变了。

睡前我把诗集放回书架,金属书签碰撞的声响,像极了纪录片里复原的环首刀出鞘声。这本薄薄的诗集,原来装着整个华夏文明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