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医者仁心古诗情:一位实习医生的日记

医者仁心古诗情:一位实习医生的日记

2023年10月15日 霜降未至

今日急诊室送来一位咳血的老先生, CT显示肺部感染严重。为他插管时,他突然用枯瘦的手抓住我的白大褂袖口,含糊不清地念着:"青囊未许埋黄土,仁术何曾负素心..."我愣在原地——这是明代医家李梴《医学入门》里的诗句。

"先生,您念的是《医门法律》里的句子吗?"

老人眼角渗出浊泪,气管插管让他无法言语,却艰难地比划着写字手势。我递过病历本,他颤抖着写下:"祖传中医,失传矣。"

夜半查房时的沉思

凌晨二时巡视重症监护室,看着老人监护仪上稳定的波形,忽然想起医学院导师曾说的:"西医救命,中医救心。"忽然理解为何古代医家要将《黄帝内经》写成韵文——那些平仄起伏里藏着的不仅是医术,更是"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哲学。

忽然记起宋人刘昉《幼幼新书》中的咏医诗:"刀圭一粒起沉疴,虽死犹生感惠多。"现代医疗体系中,我们是否丢失了这种将医学视作艺术的态度?CT机与脉诊仪之间,抗生素与草药之间,或许本不该有鸿沟。

10月17日 晨雾弥漫

老人今晨撤呼吸机后,竟从枕下摸出本泛黄的《医宗金鉴》,扉页有毛笔小楷:"医者父母心,古诗证菩提。"原来他祖上五代行医,抗战时期曾用《伤寒论》方剂在缺药条件下救治伤员。

"小大夫可知'青囊'典故?"老人虚弱地笑问,"华佗狱中传《青囊经》,虽焚犹存精神。如今西医大楼里,也该给古诗留个位置啊。"

他竟背起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中的药性诗:"肉桂辛热补阳虚,通脉温中寒邪驱。"告诉我古人将药性编成歌诀,既便记忆,更含医理。突然羞愧——我连《药性赋》都未曾通读。

交接班时的顿悟

傍晚将病人转交中医科时,特意抄录了老人赠送的明代龚廷贤《万病回春》诗句:"医道古称仙道,救人即为功德。"想起昨日抢救心梗患者时,家属哭喊着"求您显灵"的绝望——或许医学真正的"灵",就藏在那些被遗忘的古诗里: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夜班整理病历,在电子系统里新建"医诗札记"栏目。突然明白为何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那些平仄韵律里,跳动的是同样的济世之心。现代白大褂的口袋里,该同时装着听诊器和《医古文选读》。


(日记后续补记:老人出院时赠我手抄本《医林诗话》,首页题着"愿君既握柳叶刀,亦怀仁心吟杏诗"。自此每遇难解病例,总会翻读那些闪着千年智慧的诗句,它们像另一种形式的CT,照见医学最初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