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夜酌,读《早冬》有感
一、寒夜独坐
今夜的风,终于带上了铮铮的骨相。白日里尚存的一丝秋日温软,被暮色彻底涤荡干净。我掩上窗,将凛冽关在室外,独坐灯下。案头是一壶刚烫好的黄酒,酒气氤氲,与窗外清冷的月光交织,恍惚间,竟与千年前那位乐天居士的心境重叠。他笔下的《早冬》,此刻一字一句地叩击我的心扉:“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诗中的“似春华”三字,真是道尽了初冬的神韵。它不似深冬的酷烈决绝,反倒有一种繁华落尽后、凋零初始时的平静与微妙生机。我所处的城市虽非江南,但此情此景,何其相通。窗台上的草植并未完全枯败,在灯影下透着一份倔强的绿意,恰是“霜轻未杀萋萋草”。日间阳光晴好时,空气里弥漫的便是那种“日暖初干漠漠沙”的干燥温暖气息,教人恍惚以为春光复返。
二、诗中之景与眼前之景
白居易看到的,是老柘叶黄,却言“如嫩树”;是寒樱枝白,却称“是狂花”。这哪里是写冬,分明是以一颗眷恋春色的心,在冬景中寻觅春的魂魄。这种眼光,是何等的豁达与热爱。我的目光掠过书架,掠过窗外稀疏的星子,试图也用这般眼光重新审视这个季节。
初冬是位沉默的净友。它褪去秋的丰饶喧嚣,天地忽然变得疏朗开阔。枝桠删繁就简,露出遒劲的线条,仿佛天地间一幅巨大的素描。天空也因此显得更高远,是一种洗练的、淡淡的蓝色。这种简洁,予人一种内心深处的安宁。它不张扬,不讨好,只是静默地存在着,如同一位历经世事后变得沉静的长者,无需多言,自有其威严与风度。
三、心境的映照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诗的结尾,流露出一种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身为刺史的白居易,或许公务缠身,只能遥想那份醉入酒家的洒脱。而千年后的我,虽无“五马”之累,却常陷于尘世奔忙,琐事萦心。此刻,能偷得这片刻清闲,温一壶酒,对一卷诗,与古人对谈,与冬夜对坐,岂不是莫大的幸事?
初冬之夜,万籁渐寂,正是内省的好时分。它不像春夏那般催人奋进,也不似严冬那般令人畏缩。它只是给你一个安静的空间,让你可以稍稍停下脚步,整理这一年的得失悲欢,如同树木落尽树叶,是为了更好地积蓄来年春天的力量。这清寒,仿佛能涤荡胸中块垒,让思绪变得清晰澄澈。
四、时节之思
酒微温,入喉一线暖,继而周身舒泰。我忽然明白,白居易为何说“可怜冬景似春华”。这“可怜”,是可爱,是值得怜惜。他怜惜的,并非是冬景本身,而是这份于清冷中见温煦、于萧条中见生机的洞察之力,是这颗能于万物蛰伏时仍能感知生命律动的诗心。
四季轮回,各有其美。而初冬之美,在于这份过渡的哲学。它连接着丰饶与空寂,温暖与严寒,喧嚣与宁静。它提醒我们,生命的华彩不只在盛放,也在沉淀;不只在获取,也在清减。今夜,与一首诗相遇,与一个季节深谈,我仿佛也拥有了那双能于黄叶中见嫩树、于寒枝上见狂花的眼睛。
夜更深了,酒意渐涌。窗外,初冬的夜气正浓,而心中,却是一片温润祥和,如春华暗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