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边关梦回
戍楼独望见烽烟
今夜读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竟辗转难眠。窗外的雨声淅沥,恍惚间化作玉门关外的风沙,将我卷入了千年前的铁血岁月。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铁衣冷月照寒沙
梦中我成了守关的士卒,玄甲凝霜,箭袋里的白羽箭结着冰碴。戍楼的火把在朔风中明灭,如同李益诗中“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凄清。突然号角撕裂长夜,狼烟如黑龙直窜云霄——敌军夜袭!
将军的怒吼与高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吟诵重叠,箭矢破空声竟是岑参“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的节奏。我的横刀砍在敌盾上迸出火星,那瞬间忽然懂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仅是诗,是无数人用骨血刻写的真实。
晓梦醒来见晨光
惊醒时晨光熹微,手机正播放着俄乌冲突的新闻。突然泪流满面——那些“古来白骨无人收”的惨烈,“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哀愁,从未真正远离人类文明。而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期盼,在今日化作维和部队蓝盔上的反光。
当我们吟诵打仗的古诗,不仅是怀古,更是对和平的宣誓。那些镌刻在诗行里的生命,应当成为照亮和平道路的火炬。
合上《全唐诗》,我在日记本上郑重写下:“愿以笔墨作戈,书尽战争之痛;愿以文字为碑,铭记和平之贵。”窗外的雨停了,朝阳将云霞染成鸽羽般的金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