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絮语——读《济南的冬天》有感
十二月廿三日记
晨起推窗,呵出的白气在玻璃上凝成霜花,忽然想起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那"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的温润景象,与眼前这片凛冽的北国风光竟形成奇妙映照。
一、文字里的暖阳
重读散文时,总被先生那句"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打动。这拟人化的笔触让冬日山峦忽然有了体温,像母亲环抱婴儿般将整座城护在臂弯里。对比我窗外光秃秃的梧桐枝桠,才惊觉先生写的何止是地理特征,分明是用文字煨着暖炉,让每个字都带着阳光的温度。
记得文中说济南的雪是"害羞"的,薄薄一层"像是给山们穿上件带水纹的花衣"。这般灵动的雪,与北方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截然不同。我曾在哈尔滨见过冰雕节,那种晶莹壮阔是另一种美,但老舍先生教会我们欣赏冬日里细微的温柔。
二、生活即景的哲思
午后散步,特意观察街角卖烤红薯的老人。铁桶里跳动的炭火,让我想起散文中"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的描写。先生总能在最平凡的景物里掘出诗意,那卖红薯老人冻得通红的耳朵,呵着热气搓手的动作,何尝不是鲜活的冬日速写?
黄昏时飘起小雪,站在路灯下看雪花飞舞,忽然明白先生为何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光晕里旋转的雪粒像被撒落的碎钻,这景象在先生笔下定会化作"柳絮因风起"般的妙喻。原来好散文如同琥珀,能把瞬间的美凝成永恒。
三、冬日心境的共鸣
晚间伏案,暖气片发出轻微的咔嗒声。散文中"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这句话浮上心头。北方的冬天虽冷,但热腾腾的饺子香、毛线手套里残留的体温、玻璃窗上呵气画的笑脸,都是对抗严寒的诗意。老舍先生教会我们:冬天不是休止符,而是生活交响曲中一段沉静的间奏。
合上书本时,窗外的雪已积了半尺厚。但心里却暖融融的——好的文字果然能跨越时空,像冬日里不熄的炉火,永远温暖着读者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