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孝敬长辈的日记300——一碗热粥的温度
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晴
夜深了,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母亲房里的灯还亮着,我轻轻推开门,看到她正靠在床头,戴着老花镜,就着昏暗的灯光缝补一件旧衣。那佝偻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瘦小,银白的发丝在光线下格外刺眼。我的心突然像是被什么揪了一下,一阵酸楚涌上心头。
“妈,这么晚了怎么还不睡?”我走到床边,声音不自觉地放轻。
她抬起头,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等你回来,想着你加班辛苦,胃又不好,给你熬了粥在锅里温着。”
我这才闻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米香。走到厨房,打开砂锅,看到里面是熬得恰到好处的山药小米粥,米粒已经开花,山药软糯,正是我最喜欢的口感。这一刻,眼眶突然湿润了。
记忆中的那碗粥
记得小时候,每当我生病,母亲总会熬这样一锅粥。她总是守在小火炉旁,用勺子慢慢地搅动,生怕糊了底。我躺在床上,听着厨房里传来的轻微响动,就觉得特别安心。那时总觉得母亲的手有魔力,能化寻常米粒为治愈良药。
上大学那年,离家千里,第一次生病躺在宿舍床上,格外想念母亲熬的粥。电话里随口说了一句,没想到三天后收到一个保温桶,里面是依然温热的粥。后来才知道,母亲熬好粥后,坐了最早的长途汽车,颠簸了五个小时才送到学校,又匆匆赶回去,生怕耽误工作。
如今我工作稳定了,接母亲来城里同住,本想让她安享晚年,却反而让她继续为我操心。想到这里,愧疚感如潮水般涌来。
不只是三百字的心意
老师曾布置写一篇关于孝敬长辈的日记,要求不少于300字。当时觉得300字好多,东拼西凑才勉强完成。如今想来,真正的孝心岂是300字能够表达的?它藏在每一天的细微之处,在一粥一饭之间,在一次次的陪伴之中。
我盛了两碗粥,端到母亲房间。“妈,陪我一起吃吧。”我扶她坐到餐桌前,将粥吹凉些才递到她面前。母亲愣了一下,随即笑得像个孩子。
我们相对而坐,静静地喝着粥。我注意到她的手有些颤抖,勺子和碗沿碰撞发出轻微的声响。这才意识到,母亲已经75岁了,那些她为我熬粥的岁月,已经在她的身上刻下了痕迹。
孝在当下
今夜,我决定以后每天都要为母亲做一件事,或是熬一碗粥,或是捶一次背,或是简单地陪她说说话。孝心不应该只在作文里,也不应该只在特定的节日里,而应该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
喝完粥,我打来热水为母亲洗脚。起初她很是推辞,说使不得。我执意为之,当我的手触碰到她粗糙的脚底,摸到那厚厚的老茧时,眼泪终于忍不住落了下来。这双脚,曾经走过多远的路,为我奔波操劳?
母亲轻轻摸着我的头,就像小时候那样。“孩子长大了。”她喃喃道,声音里满是欣慰。
回到书房,我写下这篇日记。虽然远远超过了300字,但比起母亲给予我的,这些文字仍然显得苍白。孝心无法用字数衡量,只能在日复一日的行动中体现。今夜,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