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写传统节日的古诗之端午怀思

《写传统节日的古诗》之端午怀思

壬寅年五月初五 晴

晨起推窗,艾草与菖蒲的清香裹挟着晨风扑面而来,邻家孩童腕系五色丝线奔跑笑闹,我才恍然惊觉——端午已至。这个被唐人文秀写进“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诗句里的节日,又一次带着跨越千年的诗意,浸润了人间。

一、粽香里的诗韵

母亲端上刚煮好的粽子,青绿的箬叶包裹着晶莹的糯米,红枣与红豆点缀其间,恰如白居易笔下“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的鲜活场景。我捧着温热的粽子,忽然想起儿时祖父握着我的手,一笔一划在宣纸上抄写苏轼的《六幺令·天中节》:“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那时的我,只觉诗句拗口,远不如舌尖的豆沙香甜。而今细品,才懂得那字句间缠绕的,不仅是古人对节日的记载,更是他们对生活深沉的眷恋与诗意的凝望。这小小的粽子,何尝不是一首无需文字、传承千年的立体诗篇?它以最质朴的食材,包裹着最厚重的文化密码,在每一年的端午,被千家万户的炊烟重新唤醒、诵读。

二、龙舟上的鼓角

午后至江边,但见旌旗招展,鼓声震天。数艘龙舟如离弦之箭,破开碧波,奋勇争先。舟上汉子们古铜色的臂膀随着鼓点起落,汗水与江水一同飞溅,吼声震天动地。这一幕,与唐代张建封《竞渡歌》中的“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何其相似!那雷霆般的鼓声,仿佛不是敲在鼓面上,而是直接撞击在胸膛,让人血脉贲张。我忽然理解,为何端午诗篇总离不开龙舟竞渡。它不仅仅是竞技,更是一种力量的宣泄,一种精神的图腾,是民族血脉里那股不屈不挠、激流勇进的豪情,在诗行与波浪间得以永存。那鼓角声声,跨越千年,依然能瞬间点燃我们骨子里的热血与 collective memory(集体记忆)。

三、黄昏下的怀思

日暮时分,喧嚣渐歇。我独坐窗前,翻看那些咏叹端午的诗词。从陆游“乙卯重五诗”里“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的养生之道,到贝琼“已酉端午”中“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的哀思,再到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里“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的富丽景象……同一轮端午明月,映照过无数诗人的心绪,他们以墨为桨,以情为舟,在历史的长河里,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丰饶的精神遗产。这些诗,早已超越了文字的范畴,成为了节日的一部分,成为了我们感受、理解、传承这个节日的必经之路。它们让端午不再是日历上一个简单的符号,而是充满了故事、情感与文化厚度的精神家园。

夜色渐浓,艾香依旧。这个以诗为名的节日,让我再次确信,传统节日最美的内核,就藏在一首首古诗的平仄韵律里,藏在一代代人的实践与记忆里。它们需要我们不止于品尝,更需用心去聆听、去书写、去传诵。如此,千年诗脉,方能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