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关于赶会的日记300:市井烟火里的时光印记

关于赶会的日记300:市井烟火里的时光印记

一、晨光熹微赴会去

清晨五点半,窗外还泛着鱼肚白,祖母的呼唤已透过门缝钻进被窝:“快起快起,赶会要赶早集!”揉着惺忪睡眼推开木窗,空气中飘来若有似无的糖炒栗子香,混着远方隐约传来的唢呐声,像根无形的线牵引着脚步。三轮车在乡间小路颠簸前行,露水打湿的麦苗在朝阳下泛着碎银般的光,田间已有农人弓着腰除草,见到车队便直起身挥手,脸上的皱纹笑成金色的涟漪。

二、沸腾的市井长卷

还未见到会场,声浪已如潮水般涌来。锣鼓铙钹敲得地动山摇,九曲黄河阵的旗幡在风里猎猎作响。卖泥咕咕的老汉腮帮鼓胀,吹出布谷鸟的啼鸣;扎风筝的艺人手指翻飞,七彩凤凰瞬间振翅欲飞。最妙的是糖画摊子,铜勺当笔糖浆作墨,手腕轻转间金龙腾云、玉兔捣药,引得孩童们攥着硬币排成长龙。祖母在布匹摊前驻足,指尖摩挲着靛蓝染的土布,那神情仿佛在触摸旧时光。

三、舌尖上的江湖

穿过摩肩接踵的人流,食物香气织成一张天罗地网。刚出炉的吊炉烧饼烫得左手倒右手,芝麻粒窸窣落进衣襟;滚油里翻腾的糖糕鼓起金黄泡泡,咬开后红糖汁顺着指缝流淌。卖胡辣汤的大锅白汽蒸腾,伙计抡着半人长的木勺来回搅动,碗底埋着卤好的牛肉粒和面筋泡。祖父必蹲在骡马市旁的羊杂摊前,就着蒜瓣喝粗瓷碗里的奶白汤,临走还要给老伙计捎上二两烧刀子。

四、戏台春秋

午后戏台开锣,旦角水袖拂过台前供着的三牲祭品。白发苍苍的老人们搬来条凳,听到精彩处把旱烟杆磕得凳脚砰砰响。有个穿校服的少年躲在幕布后偷师,指尖跟着锣鼓点虚拟弹奏,班主瞧见了非但不驱赶,反扔给他一把枇杷润喉。台下剪纸摊的婆婆边听《穆桂英挂帅》边运剪如飞,红纸屑落雪般铺满青砖,展开竟是全套的杨家将故事。

五、落日余晖里的沉思

归途时三轮车载满年货:笸箩里躺着青花瓷碗,竹筐中睡着雪团似的兔崽,祖母怀里抱着用红绳捆扎的桃木梳。夕阳给所有物事镀上金边,渐渐远去的喧嚣化作天边的绯云。忽然懂得赶会不仅是买卖,更是农耕文明的血脉贲张。那些代代相传的手艺、耳熟能详的乡音、千年不变的节律,都在这个三百字写不尽的日子里生生不息。当现代文明席卷一切,或许正是这般市井烟火,让我们记得从哪里出发,要往何处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