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关于网课的日记300:屏幕里的春天与孤独

关于网课的日记300

三月十日,阴。清晨七点半的闹钟准时响起,我摸索着关闭手机闹铃,睡眼惺忪地打开电脑。又是一个需要独自面对屏幕的日子。老师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带着些许电流的杂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漂泊而至。我翻开那本已经写了小半的日记本,在空白处写下“关于网课的日记300”几个字——这是老师布置的随笔作业,却莫名成了我情绪的出口。

屏幕两端的春天

课程间隙,我端着水杯走到窗前。楼下的樱花开了,粉白的花瓣在微风里摇摇晃晃,却没有人驻足欣赏。忽然想起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们还会挤在樱花树下合影,笑声能惊起枝头的麻雀。而现在,春天被压缩成了屏幕右上角一个小小的视频窗口——同桌在背景里露出半盆多肉植物,后座同学的窗外偶尔掠过飞鸟的剪影。

数学课讲到三角函数,老师在共享白板上画着波浪线。我突然走神想到,我们的声音和图像是否也正化作这样的波形,在看不见的网络里起伏穿梭?某个瞬间,麦克风里传来此起彼伏的应答声,像潮水轻轻拍打耳膜。这种奇妙的连接让我在孤独中感到一丝慰藉。

静音按钮下的暗涌

最有趣的发现是每个人使用静音按钮的习惯。班长总是忘记开启麦克风,每次被点名都要手忙脚乱;学习委员的麦永远保持最佳收音状态,连翻书声都清晰可闻;而那个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生,两个月来从未打开过摄像头。

今天语文课讨论《红楼梦》,当老师问到“谁来说说黛玉葬花”时,聊天区突然跳出条消息:“摄像头坏了”。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地沉默——其实我们都能看见他游戏界面的反光在镜头前一晃而过。这种微妙的默契,成了网课时代特有的温柔。

数据包里的温度

下午生物课做虚拟实验,鼠标拖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突然收到同桌发来的消息:“右下角那个气泡好像你昨天物理课打哈欠的样子”。我忍不住笑出声,又赶紧捂住嘴假装咳嗽。这一刻突然意识到,虽然隔着屏幕,但那些鲜活的情绪依然能穿过光缆找到彼此。

放学后的线上自习室总是最热闹的。七八个小窗口挤在同一个会议室里,有人咬着笔杆演算数学题,有人对着文言文皱眉,还有人偷偷把零食带到摄像头前。我们不开麦,只是偶尔在聊天区交换几句话,像从前在教室里传纸条那样。这种无声的陪伴,让独自面对屏幕的时光不再难熬。

300字之外的日常

日记最终写了八百多字,早已超出老师要求的300字范围。但那些无法被字数衡量的细节,才是网课生活最真实的注脚——母亲轻轻放在桌角的果盘,网络卡顿时同学们默契地在聊天区复述老师刚讲的内容,甚至那个永远显示“网络不佳”的同学突然打开摄像头时全班惊喜的欢呼。

关闭电脑时天色已晚,显示屏暗下去的瞬间映出我的笑脸。原来我们从未真正隔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相伴。那些在数据流里传递的关心与默契,早已越过冷冰冰的屏幕,在每个人心里生根发芽。明天的网课,或许该主动打开摄像头了,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