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牡丹》日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春日偶遇牡丹园
清晨推开窗棂,忽见院角那株沉睡的牡丹竟已绽开三朵碗口大的紫红。想起刘禹锡那句"唯有牡丹真国色",不由得披衣出门,循着花香走向城东新开的牡丹园。
《赏牡丹》诗境再现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穿行在花海间,方懂诗人为何独爱牡丹。芍药虽艳却失之轻佻,荷花清高又略显疏离。唯有眼前这些姚黄魏紫,层层叠叠的花瓣如锦绣堆成,阳光下泛着绸缎般的光泽,当真配得上"真国色"三字。
花农老伯说古韵
守园的老伯见我驻足良久,笑着递来竹凳。他说这园里藏着二十余种古法培育的牡丹:"瞧那株'青龙卧墨池',唐朝进宫过的品种,现在全国不超过五十株。"老人粗糙的指尖轻抚花叶,吟起《全唐诗》里皮日休的咏牡丹:"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城市里的花朝记忆
暮色渐浓时,花丛中突然飞起几只蓝尾鹊。想起《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城曾以牡丹作"花朝节"的压轴戏。如今虽无万人空巷的盛况,但见年轻父母抱着孩子认花名,摄影师架起三脚架等待最佳光影,这份对牡丹的痴迷,竟与千年前"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景象遥相呼应。
归途路过书画店,见店主正在装裱牡丹图。突然明白为何历代文人墨客独钟此花——她既有"竞夸天下无双艳"的自信,又含"独立人间第一香"的从容。这大概就是刘禹锡笔下,令百花失色的"真国色"真谛吧。
夜色中花香愈发清冽,决定明日带速写本再来。要记下这"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的绝色,更要记下千年诗韵与当下春光交织的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