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房子古诗的思居日记
晨起观屋有感
清晨推窗时,忽见檐角蛛网悬露,晶莹剔透如串珠。蓦然想起杜甫"卷我屋上三重茅"之句,这简陋的租屋虽不致漏雨,但窗棂锈蚀、墙皮剥落之处,倒也颇有几分"床头屋漏无干处"的意境。现代城市的蜗居与千年前的茅屋,在本质上竟如此相通——皆是安放肉身与灵魂的容器。
午后读诗札记
暮色中的遐思
晚霞浸染西窗时,整面白墙渐次化作橘色画布。忽然懂得白居易"茅屋四五间,一马二仆夫"的满足,房屋从来不在广厦千间,而在其间流淌的生活本真。翻检古诗中所有关于房子的意象:陶渊明的方宅十余亩,陆游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乃至纳兰性德的"谁念西风独自凉"——所有建筑最终都指向居住者的精神宇宙。
夜读新得
夜渐深了,窗外高楼万家灯火如星子坠落。忽然觉得每扇亮着的窗后,都在上演着古诗里未曾写尽的悲欢。房子终会老去,而关于家的诗篇,永远在人间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