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忆高质量散文高中的日记:重读旧文,追忆似水年华
一、尘封的笔记本
今日整理旧物,从书柜最深处抽出一个硬壳笔记本,墨绿色的封面已微微泛白。翻开扉页,“高中散文摘抄”几个工整又略带稚气的字映入眼帘。指尖触碰纸张的瞬间,仿佛打开了时空胶囊,那个关于回忆高质量散文高中的青春岁月,如潮水般涌来。
二、文字的重量
笔记本里,工整地抄录着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片段。旁边还有用红笔写的批注:“父亲爬月台的动作,为何感人至深?”“‘不必说碧绿的菜畦’一句,平淡中见神奇。”这些文字,如今重读,才懂得老师当年要求我们“高质量”背诵和揣摩的深意。那时只觉得是学习任务,而今方知,这些散文早已将情感的克制、细节的力量、生命的思考,如春雨般渗入我们年轻的心田。
那些照亮心灵的句子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当年抄写时,只觉得描写细致;如今再读,眼角竟有些湿润。那不仅是朱自清的父亲,也是天下所有沉默付出的父亲的缩影。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曾经是我无法深刻理解的孤独世界。如今历经些许世事,才明白他是在用整个地坛的静默,来盛放一个人内心的惊涛骇浪。
三、青春的回响
关于回忆高质量散文高中,不仅仅是那些经典文本,更是与之相连的整个时代。记得高二那年的语文课,老师讲解《荷塘月色》,窗外正好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她让我们闭上眼睛,听雨声,再品味“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那一刻,文字与现实奇妙地交融,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汉语的意境之美。晚自习时,和同桌偷偷交换写着幼稚感悟的纸条,争论着《故都的秋》里“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究竟指的是什么,那时的思辨,纯粹而热烈。
从模仿到创作
在那些高质量散文的熏陶下,我们也开始笨拙地提笔尝试。写过《校园的梧桐》,模仿着《故都的秋》的笔调;写过《送别》,学习《背影》白描手法下的深情。虽然文笔稚嫩,但那份对文字的虔诚,对表达的渴望,是此后人生中再难复得的纯粹体验。那个绿色的笔记本后面,还留着自己写的几首小诗和随笔,现在读来虽觉羞赧,却无比珍贵。
四、时光的馈赠
合上笔记本,暮色已悄然降临。距离那段专注于品味高质量散文的高中岁月,已过去十余年。这些文字之所以能历经时光冲刷而愈发璀璨,正是因为它们所承载的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思考,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它们教会我们观察生活、体味情感、思考生命。那段诵读、抄写、揣摩的时光,不仅是为了应试,更是一次重要的美学启蒙和心灵塑形。
感谢那个时代,感谢那些严格的老师,让我们在人生最可塑的年纪,与这些人类最精粹的文字相遇。这份关于回忆高质量散文高中的记忆,如同一盏明灯,时至今日,依然能照亮前行的路,温暖疲惫的心。它提醒着我,无论走多远,都不要丢失那份对美的感知力,对生活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