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兖州古诗寻踪日记

兖州古诗寻踪日记

一、朝发青莲故地

癸卯年荷月廿三,余自曲阜乘车东行,不过半个时辰,窗外景致渐次苍茫古朴,路牌赫然标着“兖州”二字。此番专为寻访古诗遗韵而来,行李箱中唯《李太白集》《杜工部集》与笔记本而已。兖州古称嵫阳,自《禹贡》载“济河惟兖州”始,便是诗家必争之地,李白曾长居于此称“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杜甫更在此留下“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的千古绝唱。

二、太白楼畔觅仙踪

午后访青莲阁(俗称太白楼),飞檐斗拱间似有酒香浮动。据《兖州府志》载,此楼原为唐代酒楼,李白寓居兖州时常在此痛饮。抚摸着明嘉靖年间的石碑,忽忆起《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中“我居嵫阳子曲阜,一片孤城万仞山”之句。当地老者言,每逢月夜仍能听见阁楼有吟诗声,或许是太白魂灵犹在推敲“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平仄。于阁东茶肆小憩时,见暮云四合,恰似杜甫《登兖州城楼》所咏“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千载时光竟凝作掌中一盏清茶。

三、少陵台畔思诗圣

翌日晨雾未散,寻至少陵台遗址。此刻朝阳初升,金光洒在重修的砖阁上,恍见杜拾遗青衫独立。天宝四载(745年),杜甫至此省亲,其父杜闲时任兖州司马,青年杜甫在此写下《登兖州城楼》——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五律。默诵着“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忽觉脚下黄土涌动着一千二百年前的平仄韵律。考古碑廊见今人仿刻的唐碑,虽无真迹存世,但那些深深浅浅的刻痕,恰如诗圣后来沉郁顿挫的笔意。

四、泗水河畔古今谈

第三日沿泗水漫步,河水汤汤,犹吟唱着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的别绪:“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据考石门即在兖州城东,当年李杜二人由此策马分别,竟成永诀。河畔遇蒹葭采诗社成员正举办雅集,青衣老者击节而歌《梦游天姥吟留别》,少年们用琵琶弹奏《兖州歌》。闻其中“嵫阳桑柘绿如云”之句,方知古兖州竟是桑蚕之乡,无怪白居易《秦中吟》亦咏“兖州绢丝柔似水”。

五、诗脉悠悠终不绝

归程前特访府学遗址,见明伦堂前古柏参天。老教授正给学子讲解范梈《兖州》诗:“南楼曙光摇北斗,北斗阑干映窗牖”。原来元明清三代,兖州始终是山东文脉所系,王禹偁、元好问等皆在此留下诗篇。突然省悟兖州古诗非止李杜风流,更是条奔涌千年的江河——从《诗经》“奄有龟蒙”的吟唱,到当代诗人孔孚重访少陵台的新作,每块青砖都藏着平仄,每缕风都带着韵脚。

暮色中登上返程高铁,手机里存满新采录的民间吟唱调。忽见窗外新月如钩,恰似李白当年醉卧南楼时见到的那弯。兖州古诗从来不是故纸堆里的标本,而是始终鲜活的文明脉搏,正如少陵台上新刻的诗偈:诗魂长伴泗水流,万里风云入吟眸。

关于兖州的古诗

关于兖州的古诗 关于兖州的古诗 兖州,那可是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啊!你想想看,有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千古名句。就好比李白,他曾写过“兖州金口坝,胜景映长河”,这诗句不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嘛!还有杜甫的“兖州城外树,郁郁向秋深”,哇,那深深的秋意仿佛扑面而来。古代的诗人为啥这么喜欢兖州呢?那肯定是因为兖州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