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读《元曰》有感
清晨推窗时,檐角还挂着昨夜的雨珠。随手翻开《千家诗》,王安石的《元曰》突然跃入眼帘:"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二十八个字像带着温度,让我想起儿时在皖南老家过年的场景。
记忆中的元曰烟火
祖母总在除夕夜用陶壶温着自酿的米酒,酒香混着火盆里松枝的焦味,与《元曰》里描述的屠苏酒竟有七分相似。记得十二岁那年守岁,我趴在窗棂上看父亲点燃红纸裹着的爆竹,爆裂声惊飞了竹梢的麻雀,那一刻突然懂了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的鲜活。
注:皖南地区至今保留着"元曰焚柏"的习俗,清晨在院中燃烧柏树枝驱邪,青烟袅袅中确有古诗意境。
城市里的元曰回响
如今住在钢筋森林的二十三楼,今年春节只能从外卖软件订购预制年菜。但当我用毛笔在红纸上临摹"总把新桃换旧符"时,墨汁在宣纸上晕开的轨迹,突然与记忆里老家门楣上褪色的春联重叠。
古诗照进现实的顿悟
傍晚散步看见物业在小区挂灯笼,有个穿汉服的小姑娘正踮脚往灯笼上贴谜语。她马尾辫上晃动的红绳让我想起《元曰》里"儿童强不睡"的句子,原来千年时光从未切断某些情感联结。归家后特意找出尘封的陶笛,对着月亮吹了首《春节序曲》,隔壁阳台传来轻轻的掌声。
这个没有爆竹声的元曰,却在古诗的指引下,让我重新发现生活里细碎的美好。或许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古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月光,永远照亮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