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元旦古诗

《元日》中的元旦记忆

爆竹声中一岁除

清晨,窗外传来零星的爆竹声,恍惚间想起王安石《元日》中“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场景。虽然城市里禁止燃放烟花,但邻居家孩子踩着气球模拟爆竹的噼啪声,竟也让我感受到辞旧迎新的氛围。推开窗,冷冽的空气裹挟着早餐铺蒸腾的热气扑面而来,仿佛能看见诗中“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暖意。

古诗与现实的交错

翻开日历,红色标注的“元旦”二字格外醒目。突然记起儿时祖父用毛笔在红纸上写《元日》贴于门楹:“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如今虽不再贴桃符,但超市里琳琅满目的新年装饰,何尝不是另一种“新桃换旧符”?手机里不断弹出的祝福消息,倒也应了“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牵挂。

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午后特意步行至老城区,青石板路上残留着昨夜庆祝的彩带。茶楼里几位老人正用方言吟诵《元日》,沙哑的声线里透着沧桑。忽然明白,古诗就像时间的琥珀,封存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共有的元旦记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万象更新的期盼永远鲜活。

归途经过文具店,买来洒金红纸。回家后学着祖父的样子,用毛笔歪歪扭扭写下:“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墨迹未干的诗句躺在案头,与手机屏保的电子烟花相映成趣。这大概就是传统与现代最美的和解吧。

尾声:永恒的元旦

夜幕降临时,电视里重播着跨年晚会。突然发现《元日》四句二十八字的魔力——它让不同时空的元旦有了对话的可能。那些关于团聚、希冀与重生的情感,始终在爆竹声里、屠苏酒中、新桃旧符间流转不息。或许再过千年,当我们的后代读起这首诗时,仍会心领神会地微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