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中的新年记忆:爆竹声中一岁除
一、爆竹声里的辞旧迎新
“爆竹声中一岁除”,王安石的《元日》诗句总在除夕夜浮现在脑海。今年守岁时,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像滚动的红绸,将旧年最后的时光一寸寸碾碎。我捂着耳朵趴在窗边,看烟花在墨色天幕绽开金丝菊般的流光,突然读懂诗中那种用声响撕裂时光的仪式感——仿佛唯有如此震耳的喧嚣,才配得上岁月更迭的壮阔。
记忆的闪回
记得儿时父亲总在零点准时点燃千响鞭炮,我缩在母亲怀里数着“噼啪”声,觉得三百六十五天的重量就这样被炸得粉碎。如今城里禁了鞭炮,但邻居家电子爆竹的模拟声依然让我想起诗句里那个用声音丈量时间的古老智慧。
二、屠苏酒里的温度
“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诗,今年有了新体会。母亲按古方泡制的屠苏酒摆在团圆饭中央,琥珀色的液体里漂浮着肉桂与山椒,抿一口便有暖流从喉头漫向四肢。表弟嚷着辣,姑父却吟起“举杯互敬屠苏酒”,原来这辛辣本就是驱寒避疫的良药,更是穿越千年的年味密码。
传统的现代诠释
我特意查了资料,宋代饮屠苏要从年幼者开始,寓意“得岁”。今年我们改良了习俗:全家人的酒杯围成同心圆,同时举杯时,玻璃碰撞声竟与远方依稀的爆竹声形成了奇妙的二重奏。
三、桃符新换的期许
诗里“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场景,在今日演化成贴春联的全家总动员。父亲踩着凳子调整横批位置时,我忽然发现他鬓角的白发比去年又多了几根。新写的“春风得意”四个字映着晨光,墨迹还未干透,就像我们对新年那种潮湿而鲜亮的期待。
当最后一张福字端正贴好时,手机弹出一条消息:高中同学发来带着烟花特效的新年祝福。科技让祝福瞬息千里,但《元日》描绘的那种郑重其事迎接光阴流转的心情,依然需要我们亲手触摸。
尾声:古诗照亮的当下
深夜重读《元日》,突然惊觉这首诗像一面铜镜——爆竹声是时光的蹄音,屠苏酒是温热的传承,新桃符则是永不褪色的希冀。在速食文化盛行的今天,那些被诗句定格的年俗,依然是我们对抗时间流逝最诗意的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