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元宵灯会寻诗记

元宵灯会寻诗记

辛弃疾笔下的元宵盛景

昨夜是元宵佳节,城里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我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漫步在张灯结彩的街道上,不由得想起辛弃疾那首著名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首词仿佛是为今晚的场景量身定做的,每一句都在眼前活了起来。

街道两旁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有栩栩如生的生肖灯,有含苞待放的莲花灯,还有蜿蜒盘旋的龙灯,果然如“花千树”般绚烂。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场中央的巨型走马灯,六面绘着不同的神话故事,在灯光映照下缓缓旋转,真可谓“玉壶光转”。孩子们手提着小灯笼穿梭在人群中,笑声与远处传来的箫鼓声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

灯火阑珊处的思考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相对安静的护城河边。这里远离主街的喧嚣,只有零星几盏河灯在水面飘荡,恰似“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靠在石栏上,我不禁思考:辛弃疾写这首词时,真的是在寻找某个具体的人吗?或许他寻找的是一种理想,一种超脱于繁华之外的境界。

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生活。现代社会的元宵节,虽然保留了赏花灯、吃汤圆的传统,但更多的是商业化的喧嚣和手机屏幕的闪光。有多少人还能体会古人那种“灯火阑珊”的静谧与深思?我们是否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忘记了停下来寻找自己内心的“那人”?

古今元宵的对话

返回灯会主街时,我看到一群穿着汉服的年轻人正在朗诵元宵诗词。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的诗句响起时,周围突然安静了许多。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虽然写的是宋代的元宵,但其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跨越千年依然动人。

我忽然明白,古诗词的魅力就在于它能穿越时空,与我们产生共鸣。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繁华与寂寞,但人类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是相通的。现在的元宵节虽然多了电子灯光和网络祝福,但那份对团圆的渴望、对美好的向往,与古人并无二致。

汤圆里的文化滋味

回家途中,我在老字号汤圆店买了一盒芝麻馅汤圆。店主一边打包一边说:“我们家做汤圆的手艺传了四代,馅料配方还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吃着糯滑香甜的汤圆,我想起明朝诗人唐伯虎的《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原来,元宵节的完整体验需要灯、月、人三者俱全,缺一不可。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传统节日似乎面临着挑战。但只要我们还能在诗词中寻找共鸣,在传统美食中品尝文化滋味,元宵节的精神内涵就不会消失。正如辛弃疾的词历经八百多年依然鲜活,好的文化传统自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夜深了,窗外的月亮格外明亮。我在日记本上写下:元宵节的真正意义,或许不在于有多热闹,而在于我们能否在繁华落尽后,依然守护心中那份对美好的执着追求。感谢古诗词,让我在这个元宵节有了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