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卑未敢忘忧国
——记一次国庆观升旗有感
清晨五点半,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我便裹着外套站在天安门广场的人群中。这句陆游《病起书怀》中的诗句,此刻在我心头反复回荡。
等待中的思绪
秋风吹得脸颊生疼,身旁站着来自新疆的退休教师,她告诉我坐了三天火车专程来看升旗。"年轻时在戈壁教书,教室墙上就挂着这句诗",她说话时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晨光。我突然想起父亲书桌前泛黄的便签纸,上面用毛笔工整誊写着"位卑未敢忘忧国"七个字。
国旗升起时
六点十分,军乐声划破云霄。当第一缕阳光吻上旗杆顶端,那抹鲜红如火焰般展开。前排坐着轮椅的老兵突然挺直脊背敬礼,他空荡荡的右袖管在风中飘荡。此刻所有手机屏幕都熄灭了,只剩下千万双眼睛追随着缓缓上升的五星红旗。
记得小学第一次读这句诗,老师让我们在"位"字下面画个小人。如今才懂,正是无数这样的小人物,用教书匠的粉笔、农民的锄头、工人的扳手,垒成了九万里山河无恙。
归途的领悟
返程地铁上,看见穿工装的青年正用手机看升旗直播。他沾着机油的手指划过屏幕,将"位卑未敢忘忧国"截屏保存。我突然明白,爱国从不是壮烈的口号,而是早高峰里攥紧地铁扶手仍挺直的腰板,是深夜加班后不忘把垃圾分类的坚持。
暮色中回望天安门,华灯已点亮城楼。手机弹出母亲的消息:"冰箱里有你爱吃的槐花饼"。这或许就是陆游诗句的现代注脚——在平凡日子里守护着不平凡的祖国。
位卑未敢忘忧国演讲稿
位卑未敢忘忧国演讲稿 各位领导,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X,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演讲。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位卑未敢忘忧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祖国的希望和未来的重任。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而作为这个国家的一份子,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的发展,更应该关注国家的发展。因...
党员感想 位卑未敢忘忧国
位卑未敢忘忧国 ——《四风之害》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前段时间,政府办组织观看了《四风之害》警示教育片。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观看了此片,片中的一幅幅可悲、可叹、可感的画面印入脑中,记在心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深深地陷入沉思。警示教育片中一个个让人难以置信的镜头不断闪过:蒙城书记任职当日大搞阅兵...
《位卑未敢忘忧国》读后感
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那篇《位卑未敢忘忧国》。 本文记载的是中共党员农民李有生花费了40多年的心血、整理了20000多张反映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梁徐中心义建设时期的珍贵历史图片,弄俗了170年间中国不平凡的岁月。40多年的岁月,李有生持之以恒,痴心不改,克服重重险阻,不言放弃,才完成了这么...
位卑未敢忘忧国 作文4篇_优秀作文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时至今日,我们仍铭记 着那位处在狂风暴雨中心中仍有金戈铁马的陆放翁。在中华民族五千 年的历史长河中,像陆游这样身处低微之位却心怀祖国的仁人志士, 灿若星辰。 “鸾凤伏竄兮,鸱枭翱翔。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贾谊在《吊 屈原赋》中的描述,恐怕是对屈原所处的楚国...
位卑未敢忘忧国作文(3篇)
位卑未敢忘忧国作文(3篇)第1篇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良传统。这句话意味着,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应该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命运。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因此,位卑未敢忘忧国,始终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以忧国忧民为己任,...
位卑未敢忘忧国作文
位卑未敢忘忧国。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深刻内涵。这句话出自于明朝文学家于谦的《饮中八仙歌》中,“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家。”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国家前途的期盼,也表达了一种卑微的自我要求,即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这句话...
位卑未敢忘忧国演讲稿(2篇)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话出自于宋代文学家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陆游在诗中表达了自己虽身处低位,但始终关心国家大事,忧虑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我国...
位卑未敢忘忧国600作文合集
位卑未敢忘忧国作文 1 是谁那样爱国思乡?是谁那样忧国忧民?是谁守卫边塞打败了西 夏兵?是谁写下了家喻户晓的《岳阳楼记》?是你——范仲淹。 是你站在落日的余晖下倾吐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 计”的思乡之情;是你月下独酌对酒当歌写下了“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经典名句;...
位卑未敢忘忧国读后感合集
粉墨”,心想“陈词唱穿又如何,白骨青灰皆我”,牢记“位卑未敢 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不忍“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可一 个戏子,人微言轻,纵有千般不忍、万般不愿,仅凭一人之力如何护 住那烽火山河,护住那千万水深火热,情字难落墨,只有假意允之, 她唱须以血来和。 《岳阳楼记》读后感(精选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