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一首古诗与月光交织的日记
今夜无眠,窗外月色如洗,清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像铺开了一卷银白的宣纸。电脑循环播放着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那婉转悠扬的旋律,配上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千古绝句,竟让我这个寻常的夜晚,变得深邃而充满遐思。
一、歌声起处,穿越千年的月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歌声一起,我便仿佛被带入了一个遥远的时空。这首由梁弘志先生谱曲,邓丽君小姐天籁般嗓音演绎的歌曲,完美地捕捉了原词中的旷达与惆怅。它不像一些生硬嫁接古诗词的歌曲,只为堆砌辞藻。它是在真正理解苏轼词作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作。旋律舒缓而略带感伤,如同月光本身,温柔地包裹着听者。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叩问着千百年来人们共有的心绪——关于离别,关于思念,关于宇宙的浩渺与人生的无常。
我闭上眼,歌声不再是简单的听觉享受,它成了连接我与那位千年前的中秋夜独酌之人的桥梁。我似乎能看到苏轼微醺后,望月兴叹,写下“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时的复杂心境。那是一种对超脱的向往与对人间温情的留恋之间的拉扯。而这首歌,用现代的音乐语言,将这种古典的、复杂的情绪精准地传递给了我,让我在此时此刻,与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二、词中寻我,月光下的自我观照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词被唱出时,我下意识地看了看自己所在的这间小屋。月光确实转过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在了我这个失眠的人身上。一种奇妙的互文感油然而生。原来,古人与今人所沐浴的,竟是同一片月光;所困扰的,也无非是相似的情感纠葛与人生思索。
歌曲行进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时,我的内心感到一种被抚慰的释然。近来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碎、对未来的迷茫,种种烦恼似乎在这句充满智慧的洞见面前,变得轻了许多。它没有虚假的乐观,而是坦然接受了生命中的不完美与缺憾,这是一种何等豁达的勇气!这首歌,通过重复吟唱这经典的句子,将这种豁达的力量,一遍遍地注入我的心中。它不是在逃避问题,而是给了我一双更辽阔的视野去看待问题。
三、但愿人长久,最平凡的奢望
歌曲的副歌部分,也是词的点睛之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不再只是苏轼对其弟子由的祝愿,经由歌声的传递,它成了我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最深的祈愿。在节奏变得更为深情、饱满的时刻,一种温暖而坚韧的情感充满了整个房间。
我想起远在老家的父母,想起分散在不同城市为生活打拼的挚友。我们不正是“千里共婵娟”吗?虽然不能时常团聚,但我们共享着同一轮明月,被同一首古老的诗歌和现代的歌曲所打动,这份文化血脉与情感上的联结,或许就是“长久”的另一种形式。这首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让一个宏大的哲学命题,最终落脚于最朴实、最动人的人类共通情感之上。
尾声:歌声渐远,余韵悠长
一曲终了,余音袅袅。窗外的月色依旧澄澈。这首《但愿人长久》作为媒介,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也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自我疗愈。它让我看到,真正的经典从未远离,它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跃在我们的生命里,等待着某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被重新唤醒,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感谢这首歌,让这个平凡的夜晚,变成了一篇值得记录的、闪烁着智慧与温情的日记。今夜,我与苏轼共赏一月,我与邓丽君共唱一词,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