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伤田家古诗日记

伤田家古诗读后感日记

一、初读之时的震动

今日午后,闲来无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全唐诗》,信手翻至聂夷中《伤田家》一诗。诗云:“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短短四十字,却如重锤般击打在我的心上。尤其是“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一句,其比喻之贴切,情感之沉痛,令人瞬间置身于那份深重的无奈与绝望之中。诗人以极其精炼的文字,勾勒出农夫在青黄不接时的悲惨抉择——为了渡过眼前的难关,不得不预先贱卖尚未收获的劳动成果,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剜肉补疮。这种触及生存底线的痛苦,透过千年的时光,依然散发着令人心悸的凉意。

二、诗中之“伤”与今日之思

这首诗的核心在一个“伤”字。所伤者,不仅是诗中具体描绘的那一户“卖新丝”、“粜新谷”的田家,更是天下所有在重压之下挣扎求生的黎民百姓。诗人的笔触是冷静而克制的,没有过多的渲染与煽情,只是白描般地道出事实,但正是这种冷静,反而更深刻地折射出他内心的悲悯与激愤。他看到了社会肌理中最深的伤痛,并将它赤裸裸地呈现出来。合上书卷,我不禁联想到当下。虽然时代迥异,我们早已告别了那个“苛政猛于虎”的封建时代,但“伤田家”所蕴含的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却具有永恒的价值。今天的“田家”,或许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或许是奔波在城市的打工者,任何依靠辛勤劳动生存的群体,都可能面临不公与困境。读此诗,提醒我们时刻保持一颗悲悯之心,去关注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去倾听他们的声音,这或许是古诗穿越时空赋予我们的现实意义。

三、“愿君心”中的士人情怀

诗的后四句“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则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济世情怀与政治理想。聂夷中将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于“君王心”的转变,期望最高统治者能体察民瘼,施以仁政。这是一种带有时代局限性的呼吁,却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他并非仅仅止于哀伤与批判,更怀抱着一种近乎天真的希望,希望光芒能照亮最黑暗的角落。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中华士人精神传统中最为璀璨的部分。反观自身,我们或许不再有“致君尧舜”的路径,但这份关心社会、心系民生的责任感,却应被继承和转化。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通过理性的发声、通过微小的善行,去成为一束微光,去照亮身边需要帮助的“逃亡屋”。

四、结语:永恒的回响

《伤田家》无疑是一首伟大的现实主义诗篇。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幽深的典故,其力量全部来自于对现实深刻的洞察与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它像一面镜子,不仅照见了中晚唐时期的社会疮痍,也照见了千百年来读者内心的良知。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提醒我,在个人生活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那里有需要被看见的苦难,也有需要被坚持的正义。感谢这首诗,它让这个平凡的下午,变得沉重而丰厚。它将持续叩问我的内心:你是否对他人的痛苦保持敏感?你是否愿意为改变些什么而付出努力?这将是《伤田家》留给我的,永恒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