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长亭外的思念
2023年5月20日 阴
今天重读李叔同先生的《送别》古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短短几句便勾勒出令人心碎的离别画面。这让我想起上周在机场送别好友小林的场景。
现代的长亭送别
机场的咖啡厅就像古诗里的长亭,我们坐在落地窗前,玻璃上凝结着细密的水珠。小林捧着热美式,指尖无意识地敲击杯壁。"这次去德国,至少要三年才能回来了。"她突然说。我望着窗外起落的飞机,想起《送别》里"晚风拂柳笛声残"的意境,此刻虽然没有柳枝与笛声,但广播里机械的登机提示音同样让人惆怅。
芳草碧连天的思念
安检口前,小林行李箱上的托运标签像极了古诗中的"芳草"。我突然理解为什么古人要用连绵的芳草比喻离情——那些安检传送带、登机廊桥,不正像诗里说的"连天"的意象吗?我们拥抱时,闻到对方发丝间熟悉的洗发水味道,这让我想起《送别》下半阙"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的苍凉。
原来千年前的离别与今日并无不同。古人望长亭,我们看航站楼;古道变作跑道,芳草化作指示灯。但那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的感慨,穿越时空依然鲜活。
数码时代的送别
回家路上,手机弹出小林发来的云盘链接,里面是我们十年来的合照。现代科技让"夕阳山外山"不再遥不可及,视频通话能瞬间连接大洋两岸。可当我点开去年生日会的视频,听见画外音里小林说"明年还要一起过",还是忍不住像《送别》里写的那样"问君此去几时还"。
夜幕降临时分,我在窗边泡了杯和小林常喝的茉莉花茶。茶香氤氲中,忽然明白《送别》最动人处在于:它让每个时代的离别者都找到共鸣。从长亭到机场,从鸿雁到微信,变的只是形式,那份"一壶浊酒尽余欢"的珍重始终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