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离骚翻译全文为镜,照见心灵的求索之路
一页穿越千年的日记
今日重读《离骚》翻译全文,恍若推开一扇通往战国时代的门。那些晦涩的古文在译笔下化作流淌的月光,照亮了我案头的一方天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跨越两千三百年的叹息,竟与今晨新闻里某位农民望着旱田的愁容重叠。
离骚选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文言与白话的对话
对照多个译本发现,有的学者将"纫秋兰以为佩"译作"把秋兰编成佩饰",而有的版本则处理为"采撷芳兰缀衣襟"。这让我想起昨日路过花市,现代人用永生花做胸针,与屈原的香草佩饰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地铁上继续读电子版译文时,邻座姑娘的栀子花香突然让"户服艾以盈要兮"的讽刺变得立体——古今对香臭的审美辩论,原来从未停歇。
生活里的楚辞印记
- 晨跑时看见环卫工扫落叶,想起"惟草木之零落兮"
- 咖啡杯里的拉花漩涡,暗合"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的意象
- 加班到深夜的霓虹,恰似"扬云霓之晻蔼兮"的现代版
译者的匠心困境
查阅资料时发现,某译本将"鸷鸟之不群"译作"雄鹰不与燕雀同群",而直译本保留为"猛禽不合群"。这让我在日记本上画了两只鸟:一只是工位里特立独行的我,一只是微信群中沉默的头像。突然理解为何王逸注本要强调"此皆解《离骚》义",就像此刻我需要用便签纸给纠结的心情作注。
当"宁溘死以流亡兮"变成现代汉语的"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散",那些决绝的分量是否被稀释?但看着译文里"虽体解吾犹未变"的坚定,突然觉得今天拒绝同事甩锅的坚持,或许就是当代普通人的"不改此度"。
香草美人的当代回响
晚餐时把玩着迷迭香烤土豆,想起译本中"昔三后之纯粹兮"的椒兰意象。突然发现冰箱贴着的待办事项清单,何尝不是我的"佩缤纷其繁饰"?睡前整理这篇日记时,窗外飘来邻居的钢琴声,恍惚间竟像《离骚》"奏《九歌》而舞《韶》"的余韵。或许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翻译,将永恒的情怀解码成当下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