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以正直的古诗为镜,照见内心的澄明

晨起读《石灰吟》有感

清晨推开窗时,檐角残存的夜露正顺着瓦当滴落,恍惚间与书桌上摊开的诗句重叠:"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字字如凿,将"正直"二字刻进我的骨髓。

一、古诗里的铮铮铁骨

记得初读此诗是在中学课本,那时只觉得"千锤万凿出深山"写得壮烈。而今重读,才发现诗人以石灰自喻的深意——那被烈火焚烧的矿石,恰似人生必经的磨难;而最终留下的洁白,正是亘古不变的正直品格。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比直白的说教更有千钧之力。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中的这句,与《石灰吟》异曲同工。古人常借梅兰竹菊喻品格,但石灰这般粗粝之物入诗,反倒更显刚劲。这让我想起父亲总说的:真正的正直不在风花雪月,而在柴米油盐的日常坚守。

二、菜市场里的现代诗篇

午后去菜场,见卖豆腐的老伯执意退回顾客多付的五元钱。那粗糙的手掌捏着纸币追赶的背影,突然让我想起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胸怀。所谓正直,在古诗里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悯,在今天或许就是秤杆上分毫不差的公平。

归途经过社区公告栏,物业账目明细表密密麻麻贴满三页纸。这种近乎固执的透明,不正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当代诠释?忽然明白古诗中的正直精神从未消亡,只是化作了红头文件里的阳光财政,变成了扫码支付时自动弹出的电子发票。

三、灯下重读的顿悟

夜读《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六字在台灯下泛起微光。忽然惊觉古人所言正直,绝非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就像周敦颐笔下莲花,根须深扎淤泥却成就冰肌玉骨。这种入世而不染的智慧,或许才是正直的最高境界。

合上诗集时,月光正斜斜掠过窗台那盆绿萝。想起它前些日子因我疏忽而枯萎,又默默在浇灌后重生。植物尚知坚守生长本能,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更该如古诗所训:纵使江湖夜雨十年灯,也要守住心中那盏不灭的烛火。

廉洁教育学生心得体会

在这场净化心灵的洗礼中,我学会了在浮躁社会中保持澄明。在这条路上,我将继续以廉洁为帆,以信念为舵,驶向更加美好的远方。 【篇4】廉洁教育学生心得体会 这场教育如同秋日的金风,悄然改变着人们的观念,让正直与诚信在年轻一代心中茁壮成长。作为一名学生,我深刻感受到廉洁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更让我们明白了清廉是做人做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