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夏日追忆
七月十五日 晴
今日整理旧书,忽见初中语文课本从箱底滑落。翻开泛黄的书页,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赫然映入眼帘。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瞬间将我拉回那个蝉鸣不止的夏天。
一
记得初读这篇散文时,我总羡慕先生笔下的百草园。那时我家后院也有一片荒芜的园子,我学着文章里的描写,偷偷跑去翻开断砖。虽然没有遇见蜈蚣和斑蝥,却常发现蚂蚁军团排着长队搬运米粒。皂荚树是没有的,但有一棵年岁比我还大的枇杷树,每到初夏就结满金黄的果子。我学着少年鲁迅的模样,踩着石凳摘最甜的果实,汁水总是沾满校服衣袖。
二
最有趣的莫过于先生忆及长妈妈讲故事那段。我们的语文老师姓陈,是个戴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他讲到"美女蛇"那段时,故意压低嗓音,教室里静得能听见电风扇的转动声。当念到"沙沙沙"的拟声词时,后排调皮的男生突然用脚摩擦地面,吓得女生们尖叫起来。老师也不恼,反而笑着说:"看吧,文字的力量穿越百年依然鲜活。"那一刻,阳光透过窗棂照在课本上,我忽然明白所谓经典,就是能让不同时代的人都产生共鸣的文字。
三
初二那年学校组织绍兴研学,我们真的去了三味书屋。站在黑油竹门面前,恍惚看见那个"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导游说鲁迅刻"早"字的书桌是复制品,真品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了。同学们纷纷在 souvenir 本子上盖纪念章,我却盯着那块"三味书屋"的匾额出神。忽然理解先生所说的"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那种精确描写背后的深意——那是对逝去时光的郑重其事。
四
如今重读这篇散文,才发现当年忽略的细节。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的缠绕,不正是童年与成年交织的隐喻?鸣蝉与黄蜂的喧哗,多像我们永远回不去的盛夏。而那个"拗过去,拗过去"的先生,何尝不是所有教育者的缩影?他们用看似古板的方式,传承着文化的火种。
合上课本时暮色已深,窗外的城市华灯初上。现代孩童大概不会再探索百草园了,他们的乐园在电子屏幕里。但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这代人永远保存了一份关于探索、求知与成长的集体记忆。那些文字就像先生埋下的时光胶囊,在每个盛夏如期而至,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最初为什么出发。
朝花夕的读后感精选8篇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对早年生活的.一种追忆,里面有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有他对教师和朋友的记忆。很早以前我就读过里面的《藤野先生》一文,对他描述的那个又黑又瘦,教学严谨的教师印象深刻。读书的时候就学过鲁讯先生的文章,这篇文章里“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