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从军行中的烽火记忆——一位老兵的战争日记

《从军行》中的烽火记忆

——一位老兵的战争日记

1943年9月15日 阴

清晨翻开泛黄的《王昌龄诗集》,"青海长云暗雪山"七个字突然刺痛眼睛。五十年前在西北战场的风雪,此刻又呼啸着扑进记忆。

一、黄沙百战穿金甲

1942年深秋,我们连队顶着祁连山的朔风急行军。羊皮袄结满冰碴,每走三步就要用刺刀刮掉睫毛上的霜花。那天排长指着远处说:"看见黑水河没有?《从军行》里'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这儿。"后来才知道,他怀里始终揣着本撕破的唐诗选。

最难忘攻克327高地那夜,照明弹把沙丘照成惨白。二班长冲锋前突然背诵"不破楼兰终不还",全排跟着吼叫起来。现在想来,那些年轻的声音里,有八个再没能见到次日的朝阳。

二、烽火城西百尺楼

驻防敦煌时,我在烽燧遗址捡到半块汉代瓦当。月光下抚摸着凹凸的纹路,突然明白古人为何总把战争与边塞相连。就像王昌龄写的"黄昏独上海风秋",千年来戍卒望乡的视线,早把戈壁的石头都磨出了泪痕。

有次护送文工团,有个戴眼镜的姑娘问:"您觉得《从军行》里哪句最真实?"我指给她看被弹片削去半截的烽火台:"'烽火城西百尺楼',不过我们守的是土坯房,炮弹过来就剩三堵墙。"

三、终古垂杨有暮鸦

停战那年清明,我带着战友的遗物回到黑水河。沙棘丛里突然飞出只乌鸦,翅膀拍打声让我想起《从军行》最后那句"终古垂杨有暮鸦"。那些永远二十岁的面容,如今都化作了塞外年年返青的野草。

现在孙子总缠着问打仗的事,我就给他念"黄沙百战穿金甲"。孩子不懂,这金甲不是荣耀,是七十年前那个雪夜,十八岁的我用冻僵的手指,从排长冰冷胸口摘下的那颗生锈的纽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