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从军行七首古诗边塞驻守日记

从军行七首古诗·戍边十日札记

癸卯年冬月廿三 风卷旌旗寒

今日巡至烽火台西侧,忽见孤雁南飞,翅影掠过关山时,竟想起王昌龄那句“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沙砾击打在铁甲上的声响,与千年前诗人听见的并无二致。暮色四合之际,远山如黛,残阳似血,当真应了“大漠风尘日色昏”之景。同袍在戍堡檐下吹响羌笛,呜咽声里恍惚看见无数先辈的身影与我们在同一片月光下守望。

冬月廿七 雪埋铁衣重

凌晨换岗时发现军帐积霜三寸,戈矛结冰难执。校场操练途中,新兵因寒气侵骨步伐凌乱,老都尉忽朗声吟诵“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声如洪钟震落松枝积雪。众人皆挺直脊梁,任飞雪灌进领口亦不再瑟缩。午后修补营栅时,见冻土中冒出几株骆驼刺,其顽强恰似诗中“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的捷报——无论环境多艰危,生命总能找到破土而出的力量。

腊月初一 月照戍楼明

获准休整日重读《从军行七首》,忽悟其中深意不在征伐而在守护。“青海长云暗雪山”描绘的不仅是地理屏障,更是军人用血肉筑起的精神长城。夜巡时与甘肃籍战友同行,他说故乡杏花该已覆满祁连山麓,言罢轻声哼起陇西小调,曲调竟与“琵琶起舞换新声”的韵律暗合。此刻星河垂野,冰河无声,我们站在界碑旁如同站在时光交界处,既连着盛唐的边塞诗魂,也系着今朝的万家灯火。

戍边者言

每当寒刃映月、霜角连营之时,总觉《从军行七首》不是七首诗,而是七重精神坐标。从“孤城遥望玉门关”的苍茫,到“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决绝,这些诗句早已熔铸成边关将士的骨血。今人虽不再以狼烟传讯,但跨越时空的坚守从未改变——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疆土,更是诗中那股“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浩然之气。

夜已深,帐外北斗横斜,冰河倒映着千年不变的星辰。或许明天又有风雪,但只要怀中诗卷犹温,胸中热血长涌,便是完成了对古人与来者的双重承诺。记于阿尔泰山北麓哨所,时值零下二十五度。

边塞诗: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

边塞诗: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眺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战胜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解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

边塞诗大全:从军行七首·其四

《从军行七首·其四》译文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 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铁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