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我的夏日乡村日记
晨光里的蚕桑记忆
清晨五点半,隔壁张婶家的公鸡准时打鸣。推开木窗,湿润的空气裹着桑叶清香扑面而来,让我想起翁卷笔下"乡村四月闲人少"的景象。阿婆早已挎着竹篮去桑园摘叶,露珠在晨光中闪烁如碎钻。
蚕房里传来沙沙的啃食声,像春夜细雨。堂姐教我如何辨认"熟蚕"——当它们通体透明时,就要赶紧放进稻草扎的"蚕山"。这些小家伙会在两天内吐出千米长的丝,把自己裹成雪白的茧子。
午后水田的劳作交响
日头刚偏西,村里就响起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才了蚕桑又插田"的农忙节奏里,我跟着三叔公下田学插秧。水田像被打碎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
- 赤脚踩进泥浆的冰凉触感
- 秧苗在指间划出的绿色弧线
- 远处传来古老的栽秧歌谣
黄昏时分的烟火气
炊烟从青瓦房顶袅袅升起时,晒谷场上飘来艾草粽香。李大爷坐在磨盘边卷烟叶,说着"早稻不过立夏关"的农谚。放鹅归来的孩童们追逐嬉闹,惊起芦苇丛中的白鹭。
蛙声忽然在池塘边响起,月光给秧苗披上银纱。这让我真正懂了"乡村四月闲人少"的深意——不是没有人,而是所有人都在与土地共呼吸。
夜风送来混合着稻香与栀子花的气息,我在笔记本上画下今天的见闻:桑叶上的蜗牛、水田里的彩虹、还有阿婆弯腰插秧时,发髻上那支晃动的木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