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九日古诗文森日记:重阳怀古与秋思

九日古诗文森日记:重阳怀古与秋思

十月四日 晴 秋风微凉

今日恰逢重阳,晨起推窗,见庭前银杏已染金黄,忽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之句,遂生寻访九日古诗文森之意。所谓九日古诗文森,非特定之地,乃是我心中对重阳诗文的凝练称谓——取“九日”为重阳别称,“古诗文森”喻指诗文如林、意境深幽之态。

登高寻诗境

携竹杖往城西山峦,石阶蜿蜒如篆文,落叶铺就金黄毯。山腰遇老翁售茱萸,购得一枝佩衣襟,芳香凛冽似穿越千年,与杜甫“醉把茱萸仔细看”之景重合。至峰顶亭台,极目楚天,见雁阵南飞如墨痕划过青瓷色天空,顿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之旷达。

山中偶得残碑半截,刻有“九日题诗寄野僧”字样,苔痕斑驳如时光刺绣。静坐松下翻阅《九日古诗文森辑录》,见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之寥落,亦见李白“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之洒脱。秋阳透过叶隙,在书页投下光斑,恍若古人以光影执笔,与我共撰今日日记。

菊韵与哲思

下山途经东篱菊圃,百菊竞放如诗词斗艳。白菊若陶渊明“芳菊开林耀”之清寂,紫菊似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之秾丽。植菊老妪笑言:“菊开九日最盛,过此则渐衰。”忽悟九日古诗文森之精髓,不在永恒绚烂,而在刹那芳华中凝聚的永恒诗心。

暮归书斋,以青瓷瓶供野菊数枝,墨砚旁置重阳糕。夜读《九日古诗文森》卷三,见范成大“世间难得重阳晴”之句,感念今日天公作美。提笔记录时,窗棂漏入月光与菊影交织成篆,仿佛九日诗魂穿越时空,在纸笺上簌簌行走。

文明之链

今日最大收获,乃明白九日古诗文森非仅文字集合,实为千年重阳情感的活态传承。从曹丕“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独华”的初识,到毛泽东“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革新,每个时代皆以诗文为绳,编织着民族记忆的锦缎。而今我辈书写重阳日记,亦是在这锦缎上添织新丝。

搁笔时夜已深,菊香与墨香缭绕成雾。忽闻邻家笛声呜咽,吹的竟是《落梅花》古调。想起唐宋时重阳必奏此曲,不觉莞尔——原来九日古诗文森从未离去,它隐在四季轮回间,待秋风起时,便与黄花一同盛开在有心人的笔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