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丝竹声中觅古意——听阳关三叠有感

晨起闻丝竹

清晨推窗时,忽闻远处飘来断续的琴箫合鸣。那音色如清泉漱石,让我想起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的句子。丝竹之声总与古诗相伴,此刻的《阳关三叠》正将千年前的离愁缓缓道来。

曲中觅诗境

抱着寻声探源的心思踱步至社区公园,见几位老者正在亭中演奏。弹阮的老先生手指翻飞间,我忽然理解白居易"弦弦掩抑声声思"的描写——丝弦震颤的不只是音律,更是穿越时空的情感震颤。竹笛声起时,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的塞外风光竟在眼前具象化。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有云:"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古人记录丝竹的笔墨里,总藏着文化交流的密码。

午后品诗韵

归家后特意翻出《全唐诗》,发现丝竹意象竟出现七百余次。杜甫写"锦城丝管日纷纷",刘禹锡咏"数声风笛离亭晚",这些诗句在乐器声中突然鲜活起来。最妙的是李颀《琴歌》中"一声已动物皆静"的描写,与我今晨的体验惊人吻合。

暮色里的顿悟

傍晚雨至,檐角铁马叮咚作响。这自然界的丝竹,让我想起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洒脱。古诗中的丝竹从不是简单乐器,而是承载着文人雅士对生命的思考。当电子音效充斥生活的今天,或许我们更需要回归这种将音乐、诗歌与哲思交融的古典审美。

今日这场与丝竹古诗的邂逅,像打开一扇雕花轩窗。窗外是唐人宋客曾凝视的月光,窗内是千年未改的赤子心肠。记此日记时,邻家又传来练习古琴的泛音,恰如孟浩然"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意境,遂觉今古时空在此刻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