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友人别离后读《赠汪伦》有感
壬寅年冬月初七 晴寒
晨起整理书案,忽见素笺上墨迹斑驳,原是去岁与挚友临别时共写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指尖抚过诗句,窗外北风卷枯叶,恍若又闻当年江畔踏歌之声。
一、潭水千尺不及情深
记得那年春深,珞珈山下桃花正盛。我们抱着毕业证书穿过纷飞的花瓣,在仿古亭榭间以茶代酒。友人忽然击节而歌,吟的正是这首《赠汪伦》。他说:"古人以潭水丈量情谊,我们当以星辰计数——你看东湖烟波浩渺,却不及我们这四年共读之情。"那时夕阳斜照,他眼镜片上跃动着金红的光斑,像两潭熔化的琥珀。
如今我在北国窗前呵气成霜,遥想江南的他应正处理着审计报表。偶尔视频时,背景里总闪过霓虹璀璨的陆家嘴夜景。他说办公室养的绿萝总枯黄,我便寄去故乡的腐殖土;我抱怨暖气干燥,次日便收到他网购的加湿器。现代科技让"桃花潭水"化作无线信号,千尺深情感应在毫米波之间。
二、踏歌声声穿越时空
午后拜访国学教授,说起《赠汪伦》的踏歌古俗。先生抚琴示范唐代踏歌节奏,桐木琴箱震响时,梁尘簌簌而下。忽然领悟李白为何独记此景——盛世欢歌中最珍贵的,恰是那份不期而至的赤诚。今人告别总说"微信常联系",却常陷于表情包的狂欢而失却了郑重。
归途经过地铁站,见两个少年抱着吉他弹唱《送别》,周围匆匆人群竟有驻足者。忽然想起去年冬日机场送别,友人过了安检又折返,隔着玻璃幕墙模仿踏歌动作,滑稽又真挚。那时他用手机亮出大字:"虽无桃花潭,但有航空线!"
三、今月曾经照古人
夜读时发现《赠汪伦》竟有敦煌残卷版本:"李白乘舟欲去去,忽闻江上唱歌声"。校勘笔记里说"踏歌"与"唱歌"之异,可见情谊动人处从不在形式。就像此刻视频接通时,他举着加班盒饭说:"刚看到月亮想起你,毕竟共享过武大月亮的人。"
突然理解李白收诗后为何"怅然有感"—汪伦的踏歌不是挽留而是祝福,如同现代人说的"前程似锦"。真正的友谊从来不是羁绊,而是让彼此成为更自由的舟船。只是无论行至何方,总记得某处岸畔有人为你踏歌而唱。
合日记本时收到新消息,是他拍的上海月亮。清辉洒在黄浦江面,果然与东湖的月影同样动人。遂以今日所得残卷句式回赠:"君乘高铁将欲行,我寄明月随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