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七年级上册古诗十首伴我度秋日

七年级上册古诗十首伴我度秋日

十月十五日 晴转多云

清晨推开窗,凉风卷着几片梧桐叶飘进书房,恰好落在摊开的语文课本上。我轻轻拂去叶瓣,目光停留在《天净沙·秋思》的那一页:“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忽然觉得,古人笔下的秋意,正与今日的景致悄然重合。

诗中的季节密码

捧着课本走到院中,银杏叶如金色雨点簌簌落下。想起《观沧海》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壮阔,此刻虽不见沧海,但仰望湛蓝天空时,竟也能体会曹操那份包罗宇宙的胸怀。七年级上册的十首古诗,像一把神奇的钥匙,突然为我打开了感知自然的全新方式。

午后帮母亲晾晒桂花时,细碎的金桂铺满竹匾,《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句子浮上心头。原来思念可以这样含蓄又浓烈,像桂香般看不见摸不着,却萦绕在每一个呼吸之间。

黄昏的诗意对话

夕阳西下时,我特意带着课本登上顶楼天台。远处群山渐染暮色,恰好与《次北固山下》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形成奇妙呼应。千年前的诗人与今日的七年级学生,竟然通过同样的文字共享着对山河的眷恋。

最动人的是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意象,让我忽然理解李白托月寄情的浪漫。原来诗歌真能穿越时空,让不同时代的人为同一种情感共鸣。

夜读札记

今晚整理日记时发现,背诵古诗的过程不仅是学习任务,更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峨眉山月歌》中“夜发清溪向三峡”的征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里“遥怜故园菊”的乡愁,都在提醒我:诗歌从来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古人用生命凝成的星光。

合上课本时,月光正好洒在《夜上受降城闻笛》的页面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或许千年后的某个夜晚,也会有人望着月亮想起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而七年级上册这十首古诗,将成为我永远的精神坐标。

2025年度小学道德与法治说课稿: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法治意识》第5课...

2025年度小学道德与法治说课稿: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法治意识》第5课《法律伴我行》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法治意识》第五单元的第五课《法律伴我行》。这节课紧密结合了五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法律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