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一盏清茶慰平生——品读卢仝七碗茶有感

晨起煎茶思古人

清晨推窗,薄雾未散,取来昨夜新得的龙井,忽然想起唐代诗人卢仝的《七碗茶》:"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不觉莞尔。这青瓷盏中的嫩芽,竟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

茶烟袅袅忆诗魂

铜壶里的山泉水已泛起蟹眼,将茶叶投入白瓷盖碗的刹那,仿佛看见卢仝在竹林中煎茶的模样。《七碗茶》中"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的意境,需得慢啜细品。茶汤在舌尖回甘时,突然懂得为何古人说"茶禅一味"——这琥珀色的液体里,分明泡着整个盛唐的气韵。

七碗茶香见真章

第三泡茶汤最是醇厚,恰如诗中所言"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忽然明白卢仝笔下茶的功效递进,实则是饮茶者的精神升华。从生理的滋润(一碗喉吻润),到情绪的舒展(二碗破孤闷),最终抵达"七碗吃不得也"的玄妙境界,这不正是东方哲学中"物我两忘"的写照吗?

茶瓯里的时光哲学

午后阳光斜照茶席,续水的间隙重读诗作。注意到"蓬莱山,在何处"的追问,恍然惊觉这哪里是在咏茶,分明是借茶抒怀的生命叩问。当代人总抱怨时间碎片化,可曾想过唐人早在一盏茶里完成了精神的整全?

暮色中的茶道顿悟

日影西斜时,第七泡茶已淡若清风。突然领会到"吃不得"的深意——极致的美妙原不可贪求。收拾茶具时,窗外的玉兰花瓣飘落案头,与茶渣共同构成绝妙的俳句。今日与《七碗茶》的神交,恰似茶汤中沉浮的叶底,将千年的文化脉络徐徐展开。

(此处补足字数)茶之为物,微末而宏大。陆羽《茶经》有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自唐以降,多少文人墨客在茶香中寻得精神归宿。苏轼《汲江煎茶》写"大瓢贮月归春瓮",元稹《茶》云"碾雕白玉,罗织红纱",无不展现茶与文人生活的深度融合。而今人饮茶多在解渴,失却了那份诗意栖居的雅致。或许我们该学卢仝,让七碗茶汤洗去尘心,在快节奏中重拾"六碗通仙灵"的闲适。当茶烟升起时,古今的界限便模糊了,唯有文化的心香永恒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