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抵万金——读《秋思》有感
纸短情长的思念
晨起翻看《唐诗三百首》,张籍的《秋思》突然撞进眼帘:"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短短二十八字,竟让我对着泛黄的书页发了半小时的呆。窗外梧桐叶沙沙作响,仿佛千年前那封被反复拆阅的家书正穿越时空,轻轻落在我的书桌上。
《秋思》原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墨迹未干的温度
在视频通话普及的今天,很难想象古人"家书抵万金"的珍贵。记得去年整理祖父遗物时,发现铁盒里整整齐齐码着三十七封书信。最早的那封写于1962年,信纸已经脆黄,但"吾妻见字如晤"五个字仍力透纸背。祖父在新疆支边时,每月要步行二十里到公社邮局寄信,有次遇到暴风雪,信笺竟在怀里焐出了汗渍。
书信里的中国式浪漫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洒脱,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的缠绵,杜甫"烽火连三月"的沉痛,都在尺素间流转。现代人习惯用表情包传递情绪,却再难体会"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斟酌——那是要把整个灵魂都揉进墨里的虔诚。上周教女儿写毛笔信,她歪歪扭扭写下"爸爸我想你",突然抬头问:"为什么不用手机拍个视频呢?"我竟一时语塞。
见字如面的仪式感
去年冬天在博物馆看到《平复帖》,玻璃展柜里的章草墨迹斑驳,解说员说这是现存最早的名人书信。陆机用九行八十四字问候友人病情,笔锋里藏着东吴名将后裔的傲骨。突然理解古人为何要"临发又开封",那些说不尽的牵挂,都化在重新润湿的封口火漆里。回家后翻出结婚时妻子写的情书,丝绸般的信笺上,当年觉得肉麻的"愿为西南风"此刻读来字字千金。
后记:写完这篇日记,特意找出宣纸信笺给老友写了封信。邮筒"哐当"合上的瞬间,忽然想起《秋思》的英文译本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时,译者特意标注:"这种反复拆信的动作,是中国文人特有的情感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