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日 晴
晨光熹微时,我忽然想起幼时背诵的《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这二十字里藏着的,正是此刻窗外初醒的春天。
寻访古诗中的风景
骑着单车出城,柏油路渐渐变成黄土小道。车轮碾过碎石发出细响,恰如古诗平仄的韵律。约莫二三里处,果然看见几户白墙黑瓦的人家,青烟从灶间袅袅升起,在晨光中化作透明的绸带。
老榆树下系着黄牛,田埂上跑过花斑狗,穿蓝布衫的老伯正弯腰插秧。这画面与邵雍笔下的北宋村景重叠,原来千年光阴不过是指缝间的流沙。
数字里的诗意
"一去二三里"中的数字突然鲜活起来:第一里遇见挑着竹筐的农妇,筐里嫩笋还沾着露水;第二里经过开着紫色桐花的小院,第三里便看到孩子们举着风车追逐。那些"四五家"的屋檐下,晾晒的腊肉泛着琥珀光,陶缸里米酒飘香。
现代生活的古意
智能手机拍不下炊烟的温度,但可以录下檐角风铃的叮咚。我在村口小卖部买矿泉水时,老板娘用搪瓷缸给我倒了自采的野茶。电子支付成功的提示音,与远处布谷鸟的鸣叫奇妙地交融。
归途夕阳将影子拉得很长,突然明白古诗为何用数字丈量风景——那是留给后人的空白画布,让我们用不同时代的见闻来填满。暮色中回首,烟村已成剪影,而那句"一去二三里",永远停驻在春天第一个转弯处。